搜索
 

贵安新区创新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样本

2018年12月27日 10阅读 来源:贵安新区报

  民生优先建和谐家园 改革引领造绿色新城

  ——贵安新区创新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样本

  2015年11月以来,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批复,在省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贵安新区围绕目标任务,大胆探索,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

  工作中,贵安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重点发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绿色生态家园初具雏形,产城融合发展初显成效。

  强基础

  民生优先增福祉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同质同量”标准和“民生优先”原则,是贵安新区高标准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2016年起,新区逐渐推进中医馆建设,截至目前,新区4个乡镇均已建成并投入服务。

  2017年底,新区湖潮卫生院DR室启用,遇到一般性外伤,病人通过DR室扫描拍照、查看病情,最多半小时就可以拿到诊断结果,大大减少了检查时间,提高了确诊效率。

  在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功能的同时,新区还高标准推动医疗硬件水平的提升。

  12月21日,贵州医科大学大学城医院(贵安新区大学城医院)通过现场评审,成为新区首家二级综合医院。这对于新区花溪大学城的城市功能完善,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在今年11月中旬,高峰镇卫生院新大楼基础装修全部完成,这座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的新楼即将投入使用。

  再把视线转向位于新区百马大道旁的同济贵安医院。在这座新区首家三甲公立医院的建设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各项建设已经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该医院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三甲综合性医院。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自设立以来,新区在建设发展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高标准新建北师大贵安附校、贵师大幼小初高、贵安实验小学及幼儿园、高峰镇幼儿园等,并全面启动高峰、普贡、马场三所中学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一批幼、小、初学校的“改薄”提升。

  截至2018年,新区共计完成4个乡镇医疗卫生设施标准化建设,新建贵安医院、疾控中心,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高标准建成北师大贵安附校、贵师大贵安附中、省实验中学等一批教育设施,累计投入资金近60亿元。

  此外,新区还按照“民生优先”原则,按照“绿色生态”标准,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探索增收渠道、创新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着力打造生态绿色智慧社区,着力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改变从前的生活方式,让农民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首批受益者。

  谋发展

  产城融合添动力

  产城融合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的北斗湾小镇,建筑风貌独具特色,于山水间尽显独特魅力。然而,比起小镇风景还要引人瞩目的是小镇布局。在这里,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现代化的娱乐区域、安静祥和的人居环境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在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上,北斗湾小镇可谓是新区的一块样板,更是集约化发展的代表之一。

  都市与田园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所,特色民居与良田桑竹相得益彰,这样的融合式发展,是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真实写照。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除了要完成“城”的建设,还要做到“产”的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新区将目光聚焦到大数据上,探索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验田”。

  新区以建设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为契机,发展大数据资源储备,成功引进了三大运营商南方数据中心、华为数据中心、富士康数据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资源,目前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已达到15万台以上。

  2017年贵安超算中心正式成立,将引领西部地区构筑“超算高地”。

  同时,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建成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目前注册企业超过100家,包括百度创新中心、清华启迪、阿里巴巴等一批创业孵化平台,HTC、华域、新致云等企业已与贵安新区达成合作协议,预计2020年将聚集企业500家,完成销售收入30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收入2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带动就业8000人。通过构建“一个平台、两个系统、三个终端、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新区正成为全国大数据创新创业首选地之一。

  建家园

  美丽乡村留乡愁

  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以“三变”改革为基础,以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为导向开展“美丽乡村比美丽”创建活动……在过去的几年里,贵安新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家乐为主的旅游项目,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同时,也让村民增收致富。

  2015年,为改变高峰镇麻郎、狗场和桥头三个村群众的生活面貌,新区在城市主干道北斗湖路旁启动建设了新型社区——北斗湾小镇,容纳三个村的676户村民。

  走进新区北斗湾小镇,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楼房相互掩映,不仅配套设施齐全,而且环境干净整洁。“我们社区配套设施十分完善,不仅在家就能喝到直饮水,还有无线网络和集中供暖。”居民韩云伍对居住环境赞不绝口。

  在不远处的新区党武镇龙山村,“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正吸引着八方游客。来到龙山村,村口牌坊旁新修的游客接待中心格外显眼,往来游客进出不断。这个以传统四合院建筑为主体的游客接待中心,如今已是集餐饮、酒店、培训等服务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2018年,新区美丽乡村建设再传捷报,在第十一届“中国十佳小康村”评选活动中,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入选“中国十佳小康村”。

  山水田园画卷徐徐舒展,新区将传统文化、农业园区、文化观摩园、生态农业、园林花卉、村寨景区、农家餐饮等旅游文化产业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高效农业型村寨、旅游精品型村寨、民俗体验型村寨、科技创新型村寨等四型村寨。

  未来,随着“美丽乡村+N”发展新路径的不断深入,新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多种途径和模式,还将有更多秀美乡村为游客递上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守生态

  绿色发展谱新篇

  在过去几年的规划建设中,如果说低冲击开发模式下的海绵城市建设夯实了贵安的生态基础,在“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引领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则让新区在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迈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海绵体系不断构建,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新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让城市如同“海绵”般畅快呼吸,一个个海绵项目的高标准实施,无不体现出新区在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上的决心。

  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共开工建设项目75个,其中,已建成项目23个,在建项目52个,已完工区域面积6.62平方公里,在建区域面积12.93平方公里。

  在开发建设上,新区更有妙招,把城镇轻轻“放”入大自然中,在新区1795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72%为红枫湖汇水区,93%为生态涵养区,还有1座水域面积达56平方公里的红枫湖加上与之联系的5条主要河流及7个“万亩大坝”。

  绿色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贵安在绿色发展上的坚定决心和创新作为,以及对于绿色生态的不断完善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坚持,规划超前、研究靠前的绿色发展理念比比皆是。

  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新区着力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探索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验田”,绿色的产业也必将推动新区绿色化发展。

  抓改革

  关键一招解难题

  新型城镇化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作为我省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贵安新区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强大抓手,通过一个个生动实践,全面释放发展动能。

  在顶层设计方面,新区建立完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系统”,建立城乡规划“多规融合”体制机制,完成《贵安新区“多规融合”专项规划》,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部门规划,科学统筹融合到一个区域。

  在管理体制方面,新区坚持改革创新,建立“新区+乡镇”两级体制,实现“扁平化”管理;建立“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信息互通联动机制,实现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环保、农林、水务等部门间信息共享。

  在行政审批流程方面,新区从改革准入、用地、规划、施工、验收和改革审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19项试点措施,项目审批时限可缩短到40天以内,相对法定时限提速85%以上,有望在全国实现“项目审批最快”。

  同时,新区率先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截至目前,新区先后获省政府批准划转行政审批事项255项,集中行使新区内设机构95%的行政许可权,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63项,在4个乡镇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和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

  先行先试,善作善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新区始终以改革创新作为破题探路的关键一招,一座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标准建设的“山水之城、绿色之城、幸福之城”跃然纸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