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高新区30年|农田上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

2019年0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央广网

  “以前这里都是田坝,小时候我家的田就在这。”陈世群自小就生活在成都神仙树片区,她所说的那片早已消逝的田坝,正是现在繁华喧嚣的成都二环路。而此地,正是30年前成都高新区的起步区。

  1988年,踏着时代改革脉动的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一年后,成都高新区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划定成都高新区位于南郊神仙树片区,先期启动2.5平方公里建设。

天府立交对比 成都高新区供图

  农田上崛起的高新区

  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缜密的思考与长远的规划。“这片区域离城市很近,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稍加延伸就能满足、容易开发,而且它离城区还有一定距离,有发展空间。这两点让它成为我们选择的最佳区域。”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学果介绍。

  当时,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部分是农田、农舍和荒地,很多村庄没有公路连接,遇到下雨天,“自行车都骑不进去”。

  没有路,破土动工修。没有钱,向银行贷款,成立股份公司定向募集。从无到有,阡陌变通途。1995年,成都高新区基本完成2.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自动化变电站、标准厂房、实业大厦、国际站贸中心街、中小学、写字楼等一系列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起步区建设阶段,以地奥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企业,就开始在此扎根创业,蓬勃发展。自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不到4年时间里,2.5平方公里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1996年,经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很快,芳草街、肖家河两个街道和桂溪、石羊场两个乡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平方公里。火车南站加工贸易区、起步区工业园、石羊工业园、天府软件园等10余个技工贸园区相继开建。

  2010年,成都高新区南区区划再次调整,中和镇全部和华阳街道部分区域从双流县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格局前景可期。

  30年前普通的乡间小路,10年后突然扎堆起铲车、挖掘机和许多工人,这条6年后更名的天府大道破土动工,2002年顺利通车。横空出世的大道震惊世人:路宽60余米,两侧绿化带20米,全长12.5公里,双向8车道。2012年,天府大道再次升级,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南北延伸,规划长度150公里,贯彻全域。

  从一条乡村小路拓展成世界最长城市主轴,天府大道远不止一条超级大道那么简单。它不仅是物理上的中轴,也是城市经济、交通、景观的中轴,更是聚集高端要素的重要载体。

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夜景 成都高新区供图

  在天府大道两侧,以环球中心为标志的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以铁像寺水街为典型的生活综合体一一呈现,以菁蓉汇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载体加速成型。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园区快速发展,成都金融城等金融载体迅速涌现,桂溪生态公园等一众公园、绿地、湖泊、生态带相联通。

  一路向南,活力还在不断增强。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两年多时间,这里已成为省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空间,一座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

  时光如刀。30年专注于改革、开放、创新,当年的偏远村庄,如今已成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区域,高新南区也从最初单纯的产业开发区发展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

  高新西区:成都IT产业的发展样本

  在高新西区,西芯大道-科新路与天府大道一样,见证了区域的蝶变与升级。

  时间退回到2001年12月,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划入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区科技园的历史由此开启。

  “当年我被派到成都,上网搜索这个地方还是荒地。”现任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英特尔封装与测试部总经理罗宾·马丁,是当年成都工厂的负责人。

  英特尔公司看中了高新西区的发展潜力,2003年落户于此,此举成为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拐点,深刻影响未来全区乃至成都市、四川省产业发展的路径。

  同年12月,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到35.5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新川创新科技园 成都高新区供图

  紧随者英特尔的脚步,宇芯(成都)来了,成都芯源系统来了,莫仕连接器来了。几年间,它们相继落户在科新路旁。曾经鲜为人知的乡村,已然成为芯片产业的集聚高地。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十年高速发展,于2010年升级成为综合保税区。得天独厚的24小时通关运作制度,让综合保税区为成都高新区发展赢得了加速度。

  2010年,清水河以南部分区域被划入高新西区,至此,高新西区面积拓展为43平方公里。

  区域空间的拓展,为筑巢引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京东方、戴尔、富士康、德州仪器等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已成为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和引领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版图。

  千禧年间还是机耕道的西芯大道,如今已撑起四川省外贸进出口产值的半壁江山,2018年上半年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综保区中位居第一。

  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成都东进的主阵地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2017年之前,绵延百里的龙泉山是成都市的外围生态屏障。时年,成都市总规修编,吹响“东进”战略的号角,龙泉山变为城市中央绿心。

  千年城市格局,为之一变。作为“东进”战略的主阵地,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建设的宏伟画卷就此展开。

  2017年4月,成都高新区正式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区域面积拓展至613平方公里。这个成都高新区新的发展增长点,朝着“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聚产业、十年立新城”的目标奋进。

  “一年前我家住在村里,只能喝井水。现在搬进了镇上小区,不仅喝到了自来水,小区环境也特别好。”18岁的谢米华家住高新东区三岔镇,生活今昔对比令她感触很深,“看着周围热火朝天的建设,我相信家乡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共同作用的产物。空港新城的建设,在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中注入了“临空经济”的新元素。从启动建设至今,空港新城入库项目共246个,已签约及注册项目64个,协议总投资达1627.28亿元。

  空港新城的最大标志性工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这一年多来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建设进展。项目施工如火如荼推进,一期工程计划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

  未来,占地21平方公里的新机场预计实现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年飞机起降量达到32万架次。新机场将成为动力十足的经济枢纽,驱动产业投资、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开放能级,打造成为带动成都乃至全省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上半年,作为成都市东部新城建设的“双引擎”之一,成都天府奥体城基础设施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集中开工,为下一步举办国际超大型赛事奠定基础,也有利于相关产业生态的培育,有助于成都实现城市整体提能升级,未来将进一步塑造成都“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

  改革开放40年,成都从一个内陆城市完美蜕变为国际化城市,成都高新区是其中重要的一极。过去30年的砥砺奋进,成都高新区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不断突破窠臼,革故鼎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绝佳样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