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后强:滚木与杠杆破解凉山大石墓之谜

2019年0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四川攀西大裂谷的安宁河畔,矗立着数百座巨石垒成的千年墓葬:这些古墓以重达数吨甚至20多吨的天然巨石作为墓壁和墓顶石,长度大多在10米以上,墓高2-3米。墓葬主要集中在西昌、德昌、冕宁,又以德昌六所村居多。当地老乡称这种巨石砌成的坟墓为月鲁坟,而彝族老乡叫它们“濮苏乌乌”,说是彝族的祖先进入凉山前就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的石头房子。部分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本文用“还原法”思考大石墓这个难题,发现“滚木”和“杠杆”是揭开谜底的钥匙,大石墓的主人是古代邛人。

一、大石墓的墓葬特点

大石墓均成群成组分布,一般3-10余座为一组,其共同点是用石块砌成墓室,顶部再以大石覆盖。墓的结构又可分为四种:第一种,墓室为窄长方形,顶部只盖一块巨石,一般墓室长2.2米,宽0.8米,其旁有一祭祀坑。第二种,墓室呈长方形,三壁用长方形大石竖立而成,顶部盖以数块大石,墓底用碎石板镶嵌。第三种,这种墓的外表为圆丘形建筑,直径在13米左右,高约3米。圆丘的中部为长方形的墓穴所剖断,墓穴的顶部盖一列大石,5-7块不等。墓门开在前部,用碎石封闭。第四种,墓室呈狭长方形,墓门开在旁侧,门下有高约20厘米的台阶三级,墓壁、墓顶均用大石建成,墓底用碎石镶嵌,墓门也用碎石封闭。墓室一般长7-8米,宽2.5米,最显著的特点是墓门外竖立一块巨石作墓标。①

据考古发现,早期的墓室内没有葬具,骨殖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这众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有血缘关系同一氏族成员。从这么多尸骨看,应该都是多次开启墓门入葬,为二次丛葬,即殓骨入葬②。大石墓中出土的文物,包括深腹瓶、大口尊、平底罐、单耳罐、双耳罐、带流壶等生活用具,其中带流壶较典型。有陶纺轮、石镞、石凿、铜刀、铜镞等生产工具,饰品有铜手镯、铜发饰、铜铃、铁环、玛瑙珠等。有的墓里发现了稻壳、稻草的印痕,可见当时已有水稻种植。早期的大石墓瓷器和陶器为主;中期大量地出现青铜器,晚期即西汉末,大石墓里出现了铁刀、铁器、铁削、钱币等,还有一些漆器和漆器附件。

二、大石墓的修建方式

大石墓采用了滚木运输的方法。“滚木法”是古代人受制于运输条件想出来的办法,工匠们运输巨石时采取在巨石下垫上圆木,利用圆木的滚动来运输和安装巨石,从而大大降低了搬运强度,提高了搬运效率。几千年前修建的大石墓应该就是的邛人是应用物理学“滚动代替平移”原理实现远距离运输巨石的。凉山古人就是用这种方法,靠个人力或牲畜拉动圆木滚动前进,数日就可运到指定地方。这种“圆形滚木运输法”在现代甚至今天的农村山区还在使用。研究发现,圆木在道路上滚动的摩擦系数为0.2— 0.4,如果使用凉水或冰块,摩擦系数仅为0.02。因此,需要撒沙子或泼水在滚木上。试验显示,沙子和水可以降低所需牵引力。修建北京故宫,也是这样运输巨石,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条游龙的大石雕,重约300吨。

用什么举措把巨石搬到墓葬顶部?斜坡移动、杠杆原理。这些大石墓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从而形成了一个陡坡,陡坡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是为了搬动重达数吨的巨石,专门修筑的斜坡道路,减轻石头的重力,这是斜坡原理,也是杠杆原理。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的困难,省力但是费距离。距离比和力比都取决于倾角: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越大,但费距离。设斜面倾角为θ,物体自身重力为G,我们把重力分解成沿着斜面的垂线向下的力F1(F1=F支)和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2。当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时,F2=f。注意到这里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不是斜面上的物体。建立平行四边形后,我们可以看到重力边和F2的夹角为90-θ,此时物体受斜面的摩擦力(F静)和F2相等。我们还可推导出F1的大小:因此当力(途中的Fl)平行于斜面向上匀速拉动物体时,我们有(fm表示物体受的动摩擦力,μ是滑动摩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可见拉力F1与G、θ和μ有关。古代邛人就是用杠杆把巨石搬到墓顶。

三、大石墓的主人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魋髻,耕田,有邑聚。”③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达数百年的邛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当战争来临时,邛人往往举族皆兵。这种靠亲情、血缘维系的军队在战场上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生存,他们还要不断地征战。在这种条件下,邛人却依旧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亲情,为了体现神威,为了表示体面,甚至死而复活。

在已发掘的47座大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建造的,因此墓葬规格较小,随葬的器物主要是以石器和陶器为主。到了战国时期,墓葬明显变大,出土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出现了铜器。而年代最晚的大石墓,则被定位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在出土器物中铁器的出现以及西汉五铢钱、新莽的大泉五十钱的出土,将大石墓的修造年代定位在春秋末期到东汉初期的400年间,与邛人起源和消亡时间的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说,邛人极有可能就是大石墓的真正主人。

公元40年,东汉朝廷曾派遣军队平定南方,邛人的反击遭来了杀身之祸。邛人在东汉初年所遭遇的这次毁灭性打击,或许是它最终消失殆尽的主要原因。随着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

四、修建大石墓的目的

古代邛人为什么修筑大石墓?巨石崇拜、子孙发达。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装饰品甚至是武器的制造大多都离不开石头。因此,人类便赋予石头更多的精神内涵,对它顶礼膜拜。这应该是一种自然崇拜,崇拜大石的一种风俗。如今,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找到巨石的遗迹。经考证,巨石崇拜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墓葬、列石、独石以及石棚等。当年大石墓的建造者,也是崇拜巨石的。大石墓作为古人崇尚巨石的产物,被最终地保留下来。这些构筑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纪的花岗岩为主,每块盖顶石的重量都重达数吨。考古人员们发现,虽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许多残存的巨石,但古人构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却大多来自远处的螺髻山。这样大费周折,舍近求远地搬运巨石,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含意吗?其实,就是为了保证质量,为了死后安全,为了建筑气派,为了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发掘,是迄今为止中国石墓墓葬群里一个最完整的考古发现,它填补了安宁河流域考古史上的空白。这一独具特色的古代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西南少数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注释

①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凉山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一个考古学文化交汇区的发现——凉山考古四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88页。

② 刘弘:《崇山峻岭中的“绿洲”——安宁河谷文化遗存调查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80-81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