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舟山大力引育海洋“高精尖”人才

2019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浙江在线

  近日,浙江集速合芯科技有限公司想做一个数字相控阵列集成芯片的可靠性测试,公司工作人员从舟山海洋科学城出发,开车10多分钟就到了同在临城新区的浙江中裕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测试平台,一下午就完成了所有可靠性模拟测试。

  而之前,每次做这样的测试,他们都要跑到上海。“这个过程全程需要人员跟进,有时还需排队等候,做一个测试半个月才能完成,费时费力又增加企业成本。”公司副总经理刘东栋感慨,“现在舟山本地有了测试平台,实在是太方便了,真是解了我们企业的难。”

  刘东栋口中的“平台”,正是近年来舟山市围绕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正是有了这一平台的助力,刘东栋所在的人才团队入选了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

  海洋产业是舟山最有基础、最具优势的产业。近年来,舟山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全市拥有海洋生物企业370余家,海洋电子信息企业500余家。同时,舟山海洋产业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背后则是人才科技融合支撑不够。特别是各方在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共享性不足,制约比较多。为此,海洋特色产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应运而生。

  目前,该平台主要围绕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以“人才+产业”的方式,实现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合作,通过整合各类海洋人才、企业研发中心、科创园等资源,建立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互联互通、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技术分类协同攻关机制,从而为企业提供帮助。

  平台需要人才支撑。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舟山大力引育“高精尖”海洋人才。目前,全市已集聚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这两个产业领域海内外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等“高精尖”创新人才近50人,市“5313”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90个、博士125人。

  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累计为企业提供检测1.2万余次,提供技术咨询500余次,开发新产品57个,解决技术难题88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