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打下决定性基础。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提出的城市国际化评价方法,目前,成都城市国际化初级水平的实现程度为99%,中级水平的实现程度为71%,高级水平的实现程度为56%,表明成都国际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国际化城市的中级阶段。成都具备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和优势,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国际化,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成都具备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优势条件
中国内陆经济崛起中的巨大市场优势。“内陆经济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格局新的重大特征。过去三十年的大部分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沿海地区拉动,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的GDP增速已经被内陆地区赶超,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等成为中国经济新的“亮点”。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在由沿海向内陆转移。中国内陆地区必将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市场空间最大的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
地处内陆市场中心的区位优势。成都地处内陆市场中心区位,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位于西部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相距半径500公里左右,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佳辐射半径,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内陆的最佳战略选择。成都又处在亚洲内陆相对几何中心位置,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的重要窗口,具备战略性的区位优势。这将为成都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丰富优质的资源禀赋优势。成都人力资源优势突出,四川大学、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使成都具备了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同时,成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具有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以及巨大的文化潜力,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亚洲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等称号,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唯一的“美食之都”城市,这将成为成都以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国家战略与体制创新的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以及天府新区的建设将为成都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成都自2007年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积累了宝贵经验,将凭借“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环境。
全面提升成都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目标与路径
按照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凭借连接西亚、南亚、东南亚的区位条件,充分发挥市场空间、人力资源、历史文化、政策机遇等禀赋优势,成都有条件在世界城市网络和国内区域发展中占据更高层级,成为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要重点打造五大功能:一是联结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国际化高科技产业中心;三是国际化商贸商务中心;四是国际著名旅游会展城市;五是国际知名创新型城市。
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发展融入国际的高端产业。围绕“三产联动、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融入国际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抓外生型增长,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承接产业转移。要有针对性地弥补现代制造业产业链上的薄弱以及缺失环节,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二是把握跨梯度转移趋势,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新一轮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就资金技术、人才储备、区位交通、政策措施等适宜条件来选择布局,成都应把握机遇,争取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跨国投资直接布局成都。三是发挥内陆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承接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承接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落户成都,提升成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和产业控制力。
以空陆联运为突破,建设联结国际的交通枢纽。航空时代的来临,为成都依托双流国际机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交通枢纽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一是以建设第二机场为契机,实现航空能力的扩容升级。开通直达美国、欧洲、南亚、西亚等多条国际航线,建成连接国际、服务世界的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二是加强空陆联运,构筑以机场为核心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要将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与机场融合考虑,改变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的放射状交通规划格局,致力于建设围绕机场的空陆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客流和货物的快速有序集散。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创建领先国际的区域创新体系。从发展趋势来看,城市经济体系正在向知识经济迈进,创新要素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自然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被视为重中之重。一是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在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要重视技术研发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快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进程;在服务业创新方面,加强对服务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方式的研究,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创新导向型体制机制。要从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科技资本对接机制、自主创新服务平台机制等方面来构建创新导向型的体制机制。三是通过引进和培育,夯实国际化人才支撑。要积极发展与国际化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训体系,提升本土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营造适宜国际化人才生活和发展的环境。
以旅游会展为切入点,搭建迈向国际的交流平台。成都文化底蕴深厚,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塑造个性魅力的重要依托。要将全球化力量与地方优势相结合,以国际会展和涉外旅游为切入点,搭建起国际化的具有区域性支撑的交流平台。一是突出国际会展活动,大力发展国际会展经济。提升本土品牌展会的国际化程度。二是突出旅游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涉外旅游。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本土旅游资源,打造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另一方面要改变目前主要依赖传统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重视将各类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转化为市场认同的旅游产品,甚至创造全新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形成以创意为主导的新型旅游产品模式。
以包容性城市为目标,培育接轨国际的城市环境。包容性城市是联合国提出的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兼容并包已成为国际化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一是提高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在硬件服务设施方面,要率先完善现代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城市出行更舒适、便利。在软件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以国际化的标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二是打造独特性与包容性兼具的文化环境。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扩大特色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国际影响力,塑造成都的城市个性与品牌。注入现代文化元素,满足国际化城市人口多样性以及其他要素集聚对文化的需求。三是建立开放高效的公共治理机制。要鼓励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不断壮大,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创新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
以“走出去”为抓手,构建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型经济。仅仅依靠引进不算真正的国际化,要鼓励本土的企业、产品、技术、人才等“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和产品“走出去”。要鼓励企业以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参与其他城市的资源开发和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扎根成都、国内一流的企业集团。二是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培育城市国际化广阔的战略腹地。要选择一批战略资源丰富或战略地位突出的城市作为成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目的地城市。以成都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启动成德绵同城化战略,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建设,开展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三是实施全球营销,推动城市品牌“走出去”。成都要基于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打造自己的品牌标志,并结合国际会展、涉外旅游的发展,选择最佳载体和平台,以全球视野推进国际营销。同时,积极整合各种社会传播资源,借助现代科技、现代营销等多种手段拓展新的传播渠道,扩大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