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军扩:农民收入持续不前的深层原因

2019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国研网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降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资料表明,除1997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一个百分点外,其它年份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且差距较大。特别是近3年,差距更是高达一倍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17.2%,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实际仅增长5.3%。

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幅放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国家多次上调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的增长曾长期超过城市居民。但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逐步从短缺发展为相对过剩以及国际市场的制约,价格上涨的空间逐渐消失,甚至呈现下降态势。二是农民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于乡镇企业的收入增长放缓。改革开放初期,一般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及轻纺产品等处于短缺状态,商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乡镇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一般加工业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市场竞争开始加剧,对企业技术、资金、管理、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少数乡镇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考验,上去了,但大部分却在竞争中被淘汰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上的空白点越来越少,新的乡镇企业的建立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随着乡镇企业增长率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及来自于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的增幅也相对下降。

在大宗农产品大量过剩且价格已经超过国际水平的情况下,要想通过过去那种依靠增加农业产量的路子来提高农民收入显然是行不通了。出路只能是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也就是发展为市场所需要的高效农业。然而,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提了多年,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发展新型农业的市场组织和市场机制。

与大宗农产品主要靠国家收购不同,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但我国的基本情况是分散的农户,小农户与大市场如何连接?农民的种植信息、技术、资金从哪儿来?产品的市场在哪里?虽然近年来在实践中也创造出诸如“公司+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但总体上看能够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市场组织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人口和土地资源情况下,仅仅依靠农业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现代化任务的。长期的和根本的出路,只能是把农民变成非农民。只有把农业潜在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才能减轻土地的压力,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转移出来的农民,才能有更高的收入。而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进程的快慢,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是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否为农民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降低,从根本上说,是新创造的非农就业机会不足。

由此可见,虽然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表面看来是个需求问题,其根源却是个体制问题和结构问题。只有非农产业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取消对农民工流动的种种限制(比如户籍等),为进城打工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应当说都是必要的,但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离开了足够的就业机会,什么也谈不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