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收割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机器炒茶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无人机喷洒农药1小时可作业5公顷左右……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换人”正让农业朝着高质、高效、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采用耕作机,劳动效率提高一倍
1月13日,记者从舟山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浙江省2018年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单位名单中,岱山县秀山乡和定海五惠农机专业合作社、定海双桥丕杰家庭农场、岱山秀山秀北明环家庭农场分别被认定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和示范基地。
走进定海双桥丕杰家庭农场,一个个钢架设施大棚便映入眼帘,棚内种植着各种蔬菜瓜果。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各种“高科技”,6公顷的场地内,检测室、冷藏保鲜库等一应俱全。大棚内,水肥一体化设备、喷滴灌设施等的应用,也大大提升了效率。
农场负责人刘丕杰告诉记者,创业初期,夫妻俩遇到农忙季节,请不到工人,他俩白天要对农田施肥浇水,半夜打着电筒下地栽种劳作。这也坚定了他“机器换人”的决心。
近年来,刘丕杰先后投入几十万元,不断引进新技术,增强基地果蔬生产技术水平。“比如耕作机,可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相同时间内,一个人只能耕一亩地,采用耕作机就可耕两亩地。 ”刘丕杰尝到了“机器换人”的甜头。
脉冲弥雾机、汽油喷雾机、微耕机、开沟机、遥控自走式耕作机,同时还配备柴油发电机强排系统、柴油机排水系统……如今在刘丕杰的农场里,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在设施、种植、灌溉、施肥、植保、贮藏、防灾等环节均达到了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快了农业“机器换人”的步伐。
高水平推进农业“机器换人”
据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负责人谢先华介绍,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乡镇(园区)建设标准包含装备水平、作业与应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安全生产水平、支撑保障水平等五个方面19项建设指标;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按水稻、油菜、果蔬(露天)、果蔬(设施栽培)、茶叶、食用菌、林果、畜牧、水产等九类产业划分,每类产业包含共性要求、示范规模、装备配置、作业水平等四方面若干项建设指标。评选条件可谓苛刻。
舟山市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始于2017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4个,示范基地9个,涉及水稻、果蔬等产业。据谢先华介绍,经过两年的示范创建,全市农机装备支撑保障水平、作业与应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安全生产水平等得以提升,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4%,果蔬产业田间耕作、肥水管理及初加工等关键环节也取得突破性发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效应显现。
下一步,舟山市农业“机器换人”将以畜牧、茶叶、水产、林果等产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加快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水平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