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杭州高新区: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2019年01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滨海高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在滨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39项之多,西兴灯笼、蓝印花布、西兴祝福也已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在杭二中白马湖学校,30多个孩子套上手套、拿起花布,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这是我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最后一站。据了解,从12月起,区社发局陆续在我区7所学校开展了编灯笼、微型风筝、蓝印花布等非遗技艺展示体验活动,让滨江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滨江的历史。

“非遗”走进课堂

“大家看,编灯笼得用这样的细竹签。”西兴居民蔡凤仙今年56岁了,一家子都编得一手好灯笼,她与三伯蔡雪安都是浙江非遗技艺西兴灯笼的传承人。上个月,蔡凤仙来到了高新实验学校,向40个孩子展示了西兴灯笼的制作技巧。

西兴竹编灯笼始于南宋(950年),已有千年历史。如今的西兴灯笼的作用,已由单一的照明灯变为喜庆节日用的祝贺灯。每逢传统佳节,900多米长的西兴老街上,就会挂满各式灯笼,一片祥和喜庆。2005年,西兴灯笼正式被列为杭州市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品保护项目,并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要编灯笼就得先做竹签,一根竹子拿来得分好几次劈开,才能劈出这么细的签子。”一边说,蔡凤仙一边拿着十几根大约2毫米宽的竹签子浸入水盆中,“编灯笼之前得先把竹签浸在水里,增加韧性,这样才不会断。”

好奇的孩子们将蔡凤仙团团围住,聚精会神地看着她手中翻飞的竹签。不到20分钟,竹签子在蔡凤仙的巧手下,由杂乱变整齐,从圆环变成了一个圆挺的灯笼。孩子们发出了惊奇的呼声,纷纷拿起手边的竹签开始编起来。一番摆弄后,孩子们也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只亲手制作的竹编灯笼。

在长河小学,则是由老师们向学生展示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20多个孩子聚在圆桌前,先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刻板花样,然后调制浆料。接着,孩子们将布料垫在刻板下方,上浆、刮浆。小兔子、小老虎、水牛、小花……浆料在棉布上留下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图案。下一步就是将布料染色,几个孩子齐心合力,把棉布浸入蓝色的染料中,再次将布料提起时,孩子们惊喜地发现,

白色的布料已经变蓝,图案清晰可见。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将布料一一用夹子夹好晾晒。

在清末,原萧山(含滨江)沿钱塘江一带沙地盛产棉花,因而那时萧山土布闻名全国。随着萧山土布的出名,各种印染业也应运而生,特别是蓝印花布非常行俏。当时本地的妇女、小孩穿的全是蓝印花布,家里用的被面、蚊帐、台毯、包袱、围裙等也全是蓝印花布。

据了解,制作一块传统的蓝色印花布,需要经过蓝草采集、染料制作、描绘、刻板、调浆、刮浆、印染、晾晒等八九道工序。“老底子”的蓝印花布都是用纯色棉布纯手工制作而成,染料则是采用天然的蓝草制作,印染后需阴干以便于着色。传统蓝印花布不仅美观大方,古色古香,而且不褪色,耐穿耐磨,是绿色环保产品。

期待“非遗”薪火相传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个活动,在活动开展前,我们还提前对学校的老师做了简单的培训。”区社发局工作人员介绍,让各校美术老师学习非遗技艺,那么老师们就可以在学校直接开展非遗特色课程,使临时的感受体验性活动转变成常态化的传习教学工作,让教师把传统“非遗文化和技艺”带给学生,真正的让青少年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文化。

在上个月初的“非遗进校园”的启动仪式暨师训活动中,3名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区青少年文化中心,向110名滨江学校的美术老师进行非遗技艺知识讲座教学,近距离传授技艺。

区社发局工作人员说,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扎根,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聆听传承人的故事,触摸传统工艺作品,现场观看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上手体验小手作,感知传统工艺的魅力。

“平时上课虽然会教学生们关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但是教学滨江本土的技艺是第一次。”黄迪是滨和小学的老师,在活动现场,她学习了灯笼编制、西兴盘扣、扇面制作等传统技艺。“现场观看这些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收获很多。刚才还和老师傅们聊了许多,现在会编灯笼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工艺如果失传了,真的很可惜,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吸引更多市民和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