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重视打造创新型城市

2019年01月15日 10阅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加以部署,为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指明了具体路径。

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究竟该如何准确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当前区域发展的“新特点”概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该关注哪些重点?以及如何认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

就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他认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和一体化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区域分化现象也开始凸显,这成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挑战。

对此,陈建军认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在重点抓好城市群的发展和推进国际化大都市群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城市群内部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创新型城市的打造,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不断深化。

强二线中心城市成为亮点

21世纪》: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目前京津翼、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具体指什么?

陈建军: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群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发展优势越发明显,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亮点。

二是中心大城市的发展明显加快。这既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包括杭州、成都、武汉和南京等一些强二线中心城市,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地接近沿海大城市的水平,比如重庆、成都、武汉和西安等,成为当前我国中西部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和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得到发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性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高铁网的快速形成,推动着城市群间基本形成了快速连接网,结合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联结的网络不断加密,使得中国城市与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联动性和一体化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

21世纪》:当前区域发展的“新特点”中,是否也存在着一些短板?

陈建军:当然,在区域联动效益和一体化发展特征愈发凸显的同时,区域间分化的现象也开始显现,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一、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之间,以及有大都市群支撑区域和无大都市群支撑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扩大。

而在中西部地区,以及沿海地区远离中心大城市和城市群核心区域的的中小城市和乡镇村等区域,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问题越来越凸显。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已经不仅仅是GDP和人均GDP之间的差异,而是人口集聚能力的差距,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以及人口结构的差异。

发展模式转型是关键

21世纪》:面对区域发展的这些“新特点”,未来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时需关注哪些方面内容?

陈建军:关键是要重视发展模式的转型,重视高质量发展,重视发展效率和协调发展的平衡。所谓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人均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经济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的支撑,需要不断增长的财政支撑,因此协调发展和增长效率是问题的一体两面,皆不可欠缺。

在此过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重点抓城市群发展,抓住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地理格局优势。从沿海到内地,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小城镇,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梯度性空间格局,为当前区域间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梯度性,为其储备后力。

其次,要因势利导,推进国际大都市群的发展。紧凑型的人口地理分布空间,也有利于当前我国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大都市群和超级产业集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集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集聚空间和人口集聚空间,为紧凑型的产业关联和产业集聚提供了基础,这是构成大都市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最后,要做好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群的中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当前阶段,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首先在几大城市群内部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再带动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21世纪》:如何准确认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的,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陈建军: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抓住中心大城市就抓住了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以中心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层层递进,层层深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

但要补充的是,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点轴相关,点面结合的关系,在实行这一路径的过程中既要强调顶层设计的指导性,也要遵重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性,重视地方和城市领导者的创新性。要抓中心大城市的发展,也要重视完善城市和城市间有序竞争上合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重视创新型城市的打造。要把城市创新,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探索形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理有序的合作竞争规则和一体化发展架构。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当中,要突出城市创新的地位,突出政府有为指导和市场机制有效作用。

这就要求需理顺重点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关系,既要强调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有序发展格局的形成,也要强调不同城市如何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产业发展优势和治理能力,走出创新城市的发展道路。重视在各大都市群发展过程中,引导培育新成长空间和创新空间,打造创新城市,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健康成长,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化。

长三角一体化具有引领和枢纽作用

21世纪》:不久前,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中承担着怎样的任务?

陈建军:目前,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展现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就是以中心大城市带动大都市群的发展,以大都市群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条主线是各大区域发展板块、各大都市群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呼应、战略分工和协调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些区域发展战略构成了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空间支撑和框架。

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中,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到国家整个空间发展架构主要支撑是由长江经济带横向轴带和沿海发展的纵向轴带在长三角地区交迭而成,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心和龙头在长三角。而从沿海纵轴的角度来看,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群之中,长三角又处中间枢纽位置,因此具有引领和枢纽作用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非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莫属。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总量大,城市群发展完整,人均收入水平高,经济活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强,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力,因此抓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顺利展开,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