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商业信息中心对新区范围内13个品牌的大卖场超市业态样本企业(共计34家样本监测点)进行销售数据统计。其中,包含中资品牌8个(华润乐购4家门店、大润发2家门店、农工商2家门店、文峰1家门店、良友便利总部、DIG总部、世纪联华1家门店和品直多1门店)、法资品牌2个(家福乐8家门店和欧尚1家门店)、泰资品牌1个(卜蜂莲花6家门店)、美资品牌1家(沃尔玛5门店)和德资品牌1个(麦德龙1门店)。
一、2018年大卖场超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大卖场超市全年销售超60亿元、同比降幅近6%
从整体经营情况上看,2018年大型卖场、连锁超市业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1.16亿元、同比降幅5.76%。其中,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7.31亿元、同比降幅5.33%,第二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3.72亿元、同比降幅6.31%,第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5.46亿元、同比降幅5.88%,第四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4.66亿元、同比降幅5.63%;从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18年1-12月期间),销售额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1月份的6.56亿元,销售额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3月份的4.26亿元;销售额增长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2月份的53.98%、销售额增长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1月份的-31.56%。
2、实体商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相应举措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今年每个季度大卖场超市业态的销售业绩都出现超过5%的业绩下滑。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营业区域转型租赁区域。不少大卖场将原来的自主营业区域搞租赁经营,允许驻场商户提供餐饮、娱乐、眼镜、各类家电(含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等方面的服务,使得卖场的销售结构更加多元化、专业化,更好的实现引流效应。但是,这部分租赁收入并未计入大卖场的销售业绩。二是O2O式微、实体卖场仍持续受到网购冲击。不少卖场的信息负责人坦言,相较于“双11”和“双12”的深入人心和风靡全球,实体卖场缺少属于自己的节日。虽然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店庆或者内购会,但是无法抱团形成规模。这样的单打独斗已经难以引起电商巨头的重视。对比之下显而易见,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京东6.18电商节”、“苏宁易购8.18全民发烧节”、“亚马逊8.19店庆节”、“唯品会12.8周年庆”、“聚美优品3.1周年庆”和“国美4.18周年庆”都乘势而上,搞得线下店家几乎每个月都如临大敌。“人家搞促销,我们就要跟着来搞感恩回馈,说的好听是线上线下齐互动,其实就是夹缝中求生存,为了客流、现金流而生存。”被动搞促销,业绩和人气都无法保证。电商乘着网络媒体的东风已经越跑越快、越跑越远。而不少实体卖场为了控制成本,缩减免费班车、停印促销广告的比比皆是,连原有的信息获取优势也面临生存的危机。三是实体卖场没有随着消费者的变化而做出积极的改变。①年龄层次的变化。工作日期间,在实体卖场消费的主要是老年群体,客单价难以提高,而周末尽管有中青年消费者加入,但过度拥挤造成消费体验下降进而阻碍业绩提升,而新生的消费群体则被网购牢牢吸引。②消费时点的变化。以往17-21点是实体商家看重的黄金购物时段,而如今的网络商户可以全天候进行业务推广,尤其是“整点秒杀”可以迅速集合一大批消费者,消费节奏被电商牢牢把握。③消费方式的变化。从以前的提袋消费快速过渡到掌上消费、家中等待。在商品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送货上门的消费体验无疑是优于自己搬运的;而对商品不满意也由快递上门收取返还电商,消费体验度被电商牢牢掌控。④消费平台的改变。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的快速推广和普及,这促使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地用极短的时间完成浏览、下单、支付以及分享促销信息等一系列动作,免除了等待收银、货品不足等方面的苦恼。而近在手边的消费渠道更有利于电商企业做强做大。⑤消费维权的变化。以前消费者在实体店家买到诸如过期、变质、阴阳价、质量缺陷的商品,需要在所属品牌的售后进行检测提出维权申请,或是前往工商、质监局或者卫生部门进行投诉,时效性极低、维权效果差;随着关于电商的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原有法律将电商领域纳入监管,网购在维权上实行电子化,效率提升、接口统一,方便消费者及时向社会公开寻求援助。面对多家网购巨头持续打击假货、不断提高正品率,自建物流渠道、持续填补重大节庆物流环节空白等举措,各大卖场纷纷表示要拿出办法更好地利用实体店铺“体验式消费”这一优势资源。①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大力缩短顾客在结算、开车进出场等环节的等待时间;②深挖潜力、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停车位,既能通过此举增加收入,也可以方便大宗购物的消费者;③通过仔细梳理场内资源,定期将热销商品、爆款商品轮换到人流量较大的位置,抓取消费者的“眼球经济”;④对卖场的坪效进行精确计算,拿出一部分经营面积对外租赁,提供亲子、培训、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充实老百姓的消费行程、延长消费者的逗留时间;⑤不少品牌的大卖场、超市也开始转换观念、积极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合资布局“互联网+”产业、创造“O2O”新模式,争取短期内迎头赶上、从争夺变成共享这块蛋糕。通过上述举措,不难看出各家大型卖场超市都在尽可能多地榨取实体店铺的商业价值、提升坪效指标、持续优化消费体验,也在布局或者调整电商策略,积极实现转型升级、配合国家政策完成供给侧改革任务。
二、2018年各板块经济运行分析
1、食品板块全年销售业绩超28亿元、同比降幅超6%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该板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21亿元、同比降幅6.25%。其中,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8.37亿元、同比降幅3.69%,第二季度实现销售收入6.16亿元、同比降幅6.38%,第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7.26亿元、同比降幅4.8%,第四季度实现销售收入6.43亿元、同比降幅10.77%;从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18年1-12月期间),销售额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1月份的3.26亿元,销售额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3月份的1.85亿元;销售额增长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2月份的73.54%、销售额增长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1月份的-32.23%。
2、生鲜板块全年销售业绩近18亿元、保持平稳运行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该板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同比降幅0.36%。其中,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74亿元、同比降幅0.53%,第二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同比降幅3.04%,第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59亿元、同比涨幅0.18%,第四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39亿元、同比涨幅1.87%;从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18年1-12月期间),销售额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1月份的1.84亿元,销售额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3月份的1.19亿元;销售额增长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2月份的56.85%、销售额增长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1月份的-23.71%。
3、非食板块全年销售业绩超15亿元、同比降幅超一成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该板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11亿元、同比降幅10.29%。其中,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21亿元、同比降幅12.99%,第二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49亿元、同比降幅9.76%,第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同比降幅14.09%,第四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81亿元、同比降幅3.44%;从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18年1-12月期间),销售额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2月份的1.53亿元,销售额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4月份的1.07亿元;销售额增长最高峰出现在2018年2月份的22.19%、销售额增长最低谷出现在2018年1月份的-38.19%。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