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即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这八个方面不可或缺,是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农村产业革命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方法,是打好产业扶贫这场“硬仗”的“关键点”和基本动作,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和重要抓手,是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妙方要诀。
产业选择把握好“三个关键”
作为产业革命的重要的路径方法之一,产业选择是基础,既关系群众当前增收致富,也关系稳定脱贫成效。
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禀赋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搞清楚资源特点,还要审视交通区位态势。
产业选择必须“因势利导”。深入了解群众的能力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他们较为熟悉的产业类型,产业发展的接受度就会更好,贴近性就会更强,成功率就会更高。也要大力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种植养殖习惯,切实从单一低效的生产方式中退出来。
产业选择必须突出“市场思维”。转变农村生产方式,产业选择必须要有市场思维。要深入了解产品市场需求度和供求关系,要研判中长期市场需求态势,还要前瞻性地做好危机预案。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大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广大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让农民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要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阵地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增强本领、熔铸精神,不断增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要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支撑作用。继续围绕产业扶贫、黔货出山、园区建设、科技兴农等开展服务指导工作,为全省脱贫攻坚这一中心工作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强化作用。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
用先进技术推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要牢牢把握好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用先进技术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养结构,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现绿色农产业“泉涌”,助推黔货出山,振兴农村经济,根本要靠科技支撑。满足不同的农业科技需求,既是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需要,也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
农业技术作为农民的“看家本领”,一点都丢不得。要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实现技术服务对每个扶贫产业、每个合作社全覆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深入实施人才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既要有攻克重大项目难题的科研人才,又要有接地气的“土专家”。
多渠道推进产业扶贫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是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各种方式把产业发展亟须的资金筹集起来,充实产业培育的基础性力量,是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任务。
推动产业发展,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方式,促进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从低效领域退出,流向消费需求强、市场前景广、富民潜力大的高效领域。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是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资金筹措的重点要用好扶贫产业子基金。同时,资金筹措需要重视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和潜力,汲取成功经验、吸纳各方智慧,做好项目规划,改善政府服务,吸引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投资。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任务,是持续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升产业规划和政策服务水平,让企业在地方产业发展进程中能切实感受到长远希望和利益保障。
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农业资源价值
推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一个重点,是要想办法开拓市场,把农产品卖出去。省委书记孙志刚要求,要“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只管种,市场开拓由龙头公司来干”。对很多缺乏商业氛围的地区而言,开拓市场首先要解决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卖什么?如何生产?怎么卖?“卖什么”属于产业选择要集中思考的“革命”核心,“如何生产”则思考如何把生产组织方式搭建起来,“怎么卖”是在有效组织方式基础上的市场开拓,这是在产业革命中实现资源、产品价值变现与提升的重要环节,也是把农产品变为商品的组织前提。
对“卖什么”这个产业选择问题,不管是在“吃喝”上下功夫,还是在“玩乐”领域挖掘消费热点,都需要从产品和服务两个着力点促进品质提升。这是产业选择应该思考的重点,也是构建生产经营组织方式需重点把握的变革方向。
支持农业企业大发展是各级各部门在农村产业革命中的重要任务。只有培育出竞争力强并勇于探索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组织方式才有在基层遍地开花、健康成长的社会土壤。
产销对接让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天下
省委书记孙志刚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动贵州农产品持续不断,大规模进入省内外市场。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产销对接,让绿色农产品如“泉涌”,流出大山、流向世界。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销对接中的“主动轮”作用。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组织资源的有机衔接,将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
充分发挥销售流通环节对接市场的“发动机”驱动作用。将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多管齐下打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出山。
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产销对接机制。龙头企业,聚集资金、凝聚市场、协作引领、技术示范,带动农业产业朝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以“品牌”打造产销对接“通行证”。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质量追溯体系等打造,擦亮区域农产品品牌,使每个县、乡、村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明星产品”“地标产品”,让优质农产品从“路边摊”到“进城市”“进超市”“进精品店”。
利益联结关键在于破痛点建机制
利益联结作为产业革命“八要素”的重要一环,是方法论,也是现实路径,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助推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
从当前看,利益联结的关键在于破痛点。对于广大农业和农村来说,破痛点要各尽其责,政府引导做好土地流转和产业奖补,合作社做好资源集中统筹农民做好生产,企业找准市场壮大产业。
从系统看,利益联结的关键在于做链条。农业产业从谋划到成长、成熟,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沉淀。这就要求我们在产业革命和利益联结中进行系统的布局,既要做好产业的链条,更要做好分配的链条,只有合理的分配机制,才能让各方充满活力和动力。
从长远看,利益联结的关键在于完善机制。产业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在制度设计、机制建立上不断完善,让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夯实基层党建是固本之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基层党组织。牢牢把握好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的最后一条“基层党建”,解决的便是固本强基的问题。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层组织强不强,事关产业革命成败,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根基。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基层组织强,则发展好,百姓富,反之亦然。打赢产业革命,必须加强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领路人”的作用,最大限度让基层“火车头”动力强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产业革命的“指挥所”和“先锋队”,夯实基层党建,要配好干事创业的“领头羊”,夯实基层党建,要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
从生机盎然的春天出发,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八要素”,打造一支能攻坚、善克难的“施工队”,久久为功,一砖一瓦砌,一城一地筑,关键之年打好关键之战,以崭新姿态大踏步奔向2020年,就一定能开创新时代贵州后发赶超的新局面,赢得人民群众由衷的赞誉,收获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