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战:中国改革开放特色辨析

2019年02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探索与争鸣

中国40 年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度中,经济快速增长持续几十年,史无前例; 7000 万人口脱贫,举世罕见;西方的发展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经济现象。我们要用自己的理论解释自己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其中关键一条,就是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认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

从发展的视角来检视,我们可以看到中共十八大之前的35 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十大特色。

一是理论创新。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意味着现阶段中国还不是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而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就避免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既然是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中的很多东西就可以用,同时我们也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土地是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这一条40 年来没有变过。重要的理论创新还有很多,突出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中国当初的改革开放乃至今天的发展打开了一条路。

二是人口红利。经历了长期战乱,1949 年以后中国人口生育率是很高的,到了上世纪70 年代后期,这些人的年纪差不多正好是20 多岁,所以中国当时享有了很大的人口红利,这个阶段是全世界没有的。现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年轻的劳动力很多,但是他们还少了一条,那就是中国在70 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一段时间内老人扶养系数减少,于是计划生育政策和年轻劳动力多两者叠加在一起,令人口红利效应加倍。

三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使中国农民有了生产的积极性。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看不到劳动成果怎么归自己。实施农村家庭承包制以后,土地是集体的,但是30 年的使用权交给农户,生产的东西除了上交集体,多出来的那部分是自己的。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意义很大。实施家庭承包制以后,在5 年中农民的收入每年提高16% ,中国8 亿农民如果每人每年增加几百块钱,轻工业发展就有了市场购买力,工厂盈利了就会对设备进行更新,重化工业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四是开放促进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是开放改革。比如深圳,首先是因为开放才带来了改革。进一步引申,中国的城市改革是从沿海的港口城市开放开始的。从深圳开始,这样使得我们很容易找到市场参数,也就是说,可以用市场绩效来衡量改革成功不成功。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要引进市场机制,才能真正推动改革。

从开放条件来看,我们成功赶上了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一个繁荣期。战后那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最早是在发达国家做的,但是到了成本竞争阶段,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出现了转移,这个时期正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赶上了这个时期。我们曾经有20 多年的时间对外资企业实行的是超国民待遇,税收“两免三减半”,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形成了产业链。加工贸易创造了很大的就业,有2. 7 亿人口从农村来到了城市,由此农业规模经营扩大了,城市消费者也同步增加了。

五是园区模式。40 年中,中国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园区。可以说,中国制造业是依托园区发展的。园区是一种简易的城市化模式。在一个国家不发达的情况下,城市化系数很低,1978 年中国的城市化系数是18. 6%。这时候大量引进外资,不可能凭空造一个城,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造园区。园区里面有道路、自来水、电,可以在最低限度上满足外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发展的需要。

六是土地批租。中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是因为允许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可以有偿使用。有个估算,中国从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当中,得到了数十万亿的建设资金。最好的案例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开放。

浦东开发开放,上海财政上交任务重,没有多少钱投入到浦东新区建设中。浦东开发开放用的是金融政策,而金融政策第一笔本金的来源就是土地批租。此后,上海逐步形成了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市场、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石油交易所等,金融要素都集聚在上海,所以上海现在成为了金融中心。

七是非均衡发展模式。也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的发展。中国东部沿海的开放条件最好,运输成本最低,东部发展了再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极轴理论运用。

八是财政包干与分税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采取的政策是财政包干制。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起来,因为财政包干给了地方积极性。地方交给中央政府的是固定的,创造出的更多收入就是地方的。但是问题在于,包干制很容易导致分散,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筹能力在下降,有些省市特别中西部没有开放的地区还是很穷。中央政府要转移支付,但是中央政府手头上的钱非常有限,如果不能协调地方,就会出现问题。1994年中国开始搞分税制。这样既保证了地方的积极性,同时随着地方收入的增长,中央财政收入也获得增长。

1994 年的分税制对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细分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开放,外资企业大量进来。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在制造业当中实行了营改增改革,企业交税可以进项抵扣了,税负下降。2000 年后加入WTO 是第三个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冒出来一大批本土的跨国公司。

2012 年中国开始对第三产业实行“营改增”改革,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10% 左右,为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赢得了时间。

九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入WTO 以后,中国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如果说,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是第一轮开放,那么加入WTO 就是中国的第二轮开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深化改革。

十是渐进式改革中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改革不讲求“一步到位”,而是实行渐进式改革。用邓小平先生的话说,摸着石头过河,把石头踩准了就跨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中国人原先不懂得市场经济,如果跨得太急,就会犯很大错误,而通过40 年,我们逐步积累了搞市场经济的经验,从方法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很重要的经验。

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从“富起来”阶段迈入了“强起来”阶段。十九大以来,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进行了新的改革开放实践。如何认识前40 年的改革开放,对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形而上学的认识论,把“富起来”阶段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经验,上升为不变的真理,或口头上承认而实质上全盘否定以往的经验,这会干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f3693bd2-0efc-4166-b0d9-48de32c9cd6d.png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改革开放一系列新举措,既吸收了前35 年改革开放的有益经验,又针对经验本身带来的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强起来”阶段的新要求,制定了新时代战略方针与政策。

从表1 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是应当一以贯之并与时俱进的,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新、开放促改革、非均衡发展模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并坚持和改善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有的是必须扬弃的,如计划生育政策。有的是既卓有成效又有负面效应的,应当扬长避短的,如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批租、园区模式以及分税制改革。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我们才能把“富起来”阶段的改革开放与“强起来”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认识上统一起来,防止左或右的思想倾向,准确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