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就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设定了绿色发展底线。江苏应在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上做出示范,在诸多方面作出努力、尝试与创新。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个成绩是以较高的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由于江苏的工业基数大,转型升级的难度也大,尽管制定了较高的标准,而且单位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量都在稳步下降,但是同发达经济体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江苏经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尤其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相对于政府的扶持与振兴产业作为,市场在调绿江苏经济上会更有效率。江苏经济也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这无疑加重了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的负担,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导源于产业定位雷同而且低效。在国土资源面积既定的条件下,要想实现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必须更为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如果为暂时的与眼前的考量,将产业结构演进囿于江苏的行政辖区范围内,这是有悖于绿色发展和市场规律的。正是在这个市场与政府对于江苏经济职能的关系上,绿色经济的命题最能成立。
其次定位绿色社会。随着城市日益成为经济竞争的单元,城市成为个人收入的主要发生地,但个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不全是交易关系。绿色社会关系中渗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理念,而新型城镇化的绿色社会关系需要江苏的城镇化摒弃那种单纯求大的城市或都市理念,由片面的追求城市规模扩大与人口聚集而转变为对人为城市与自然人性的适宜。宜居应该成为江苏城市的未来底蕴。
但是江苏的城市布局仍体现着我国城市的典型特征:城市经济实力主要决定于其制造业中心地位,换言之,制造业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如果一座城市的制造业衰落,那么这座城市便如丧失了灵魂。因此,绿色经济理念对于江苏城市的深刻影响在于破除“制造业中心是城市灵魂”的魔咒,各城市的功能由各自的特色而定,以特色兴城,沿江河湖海打造中小城市珍珠链。江苏城市在规模与功能上形成合理的布局,这是江苏社会的绿色理念的趋势性方向,这种星罗棋布而又各得其所的江苏城市珍珠链,不仅体现了绿色经济与社会,而且显现着绿色文化,而这个文化才是城市所应有的灵魂。
再次秉承绿色文化。绿色经济是要建构合理的经济产业比例关系,绿色社会则是要建构城乡间与城市间的合理布局关系,而绿色文化则是要求现时与历史的和谐统一。
绿色文化要求每个江苏人树立绿色意识。在资源与生态的约束下最优化资源与环境的利用,而城市的规模与布局要尊重自然的容量与承载能力,换言之,个人的内心与行动应该给予自然以应有的尊重,江苏的国土面积是江苏这个行政区域上的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只有求得两者之间的永久平等,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永久共处。这个绿色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自然延伸,而江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最后探索绿色行政。秉承绿色的和合与均衡蕴含,所谓绿色行政不外是江苏的各级政府能尊重自然、市场与社会的客观规律,使得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得益彰。《道德经》中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在此的“圣人”可以赋予现代的意义而将之阐释为设计良好的制度,而“袭明”则可以近似于完全理性。江苏的绿色行政就是尽力达到这种“袭明”的境界——不为一偏的需要而牺牲长远或全局。因此,对于不能或者不擅长的市场经济活动领域,我们的行政部门不是站在它们的背后或推毂或掣肘,而是作为一种对待而存在——矗立在市场与社会的对面,当二者做得不及或者过当时为之提汲或者补救,当二者做得恰到好处时为之鼓掌即可。
绿色行政的背景是科学决策,江苏的绿色行政是江苏的各项制度科学性的化身,它为市场提供预警、提供失灵的补救以及必要时的不吝喝彩,甚至于在只有鼓掌喝彩而不必预警与补救时,有些政府的职能可以考虑自己的退出机制,以免骈拇之嫌。
总之,绿色发展理念的背后都有尊严的影子存在,唯有社会需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相互间的尊重,才能实现效率、和谐与永续。如果在这些绿色发展理念上有所开创,那么江苏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积极性与更好的效果已经彰显于其中,因为当下经济、社会、文化与行政上的非绿色正是长江经济带上11个省市所共同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难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