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家嘴建筑群是海派文化的“再出发”

2019年0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时报

  春节前夕,上海著名的“纸片楼”——武康大楼周边区域架空线落地工程完工,这座95岁“高龄”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告别了缠绕周身的“蜘蛛网”,重现疏朗俊秀的外立面。而春节期间的电影院里,武康大楼也频频露脸:每场《流浪地球》放映前都会播放另一部科幻片《上海堡垒》的预告片里,就有武康大楼被外星人“破坏”燃起熊熊大火的场景。上海“老房子”与它们背后的故事,再度被大家所关注。

  近日,在中华艺术宫举行的“精致的海派生活与海派文化精神传承”讲座,邀请了海派女作家朱惜珍、中国美协会员罗陵君与“上海老房子俱乐部”理事长吴飞鹏,共话上海“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2017年,罗陵君曾举办大型个展,展出他笔下所绘的数十座上海“老房子”。武康大楼素以南立面的船头圆弧形造型闻名,罗陵君的作品却描绘了武康大楼容易被忽视的北立面。通过罗陵君画作的幻灯片,观众可以看到,大楼北立面的墙面上既有凸起,也有凹槽,形成宛如齿轮与波浪的动感构图。不少观众感慨:“原来武康大楼也有这么宽广的一面。”

  “武康大楼建在过去的法租界,解放前被称为诺曼底公寓。它的北立面保存着珍贵的历史痕迹:它实际上是由两座大楼接连在一起的”。朱惜珍著有《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老洋房阅读之旅》等书籍,对于“老房子”的故事如数家珍。“武康大楼,确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她介绍,解放初,武康大楼曾搬进了赵丹、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文化艺术界名流,成为精致海派生活的体现。而据考证,1935年聂耳邀请当时住在武康大楼7楼的电影明星王人美,第一次弹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因此,武康大楼还有上海红色文化的“基因”。

  “武康大楼、国际饭店的建筑都是装饰艺术风格的代表。中国银行则在装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而华山路上的华业公寓则是中国人设计建造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吴飞鹏表示,在欧美国家,我们基本只能看到本国特色的建筑,而在上海,我们才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格的建筑。

  吴飞鹏曾花了3年时间,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绘制了收录了5000多幢老建筑的“上海老房子地图”。“今天我们看到的外滩建筑群,实际上是上海开埠以来翻新的第三批建筑了。外滩之所以能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就是因为拆除了一些不需要的,再去造更好的。”在吴飞鹏看来,在保护优秀老建筑的同时,建筑与街区的更替、翻新也是必要的,要有发展的眼光。他认为,建筑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外滩建筑群代表了过去100多年的上海文化历史,而浦江对岸的陆家嘴建筑群则可以代表海派文化的“再出发”。吴飞鹏表示:“凡是为上海所兼收并蓄的美好事物,那便都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