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滁州经开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居全省第4

2019年0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近日,商务部发布了2018年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通过对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五大类考核指标进行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后,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全国第59位,位次较上一年度大幅提升30位,在全省排名中提升1个位次,名列全省第4位。新的一年滁州经开区正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干劲、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奋力拼搏的决战状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铿锵前行 综合实力节节攀升

26年,一方热土的蝶变之旅。

1992年6月,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颗种子在此萌芽,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而出。

2011年4月,滁州经开区加速蜕变,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从低矮平房向连片厂区的蜕变,从荒郊田野向投资沃土的演变,从简陋村庄向产城一体的蝶变,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时代征途中,滁州经开区留下了一串串坚实闪亮的足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滁州经开区业已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逐步形成了以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新型基础应用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园区纳入统计的“四上”企业300余户,高新技术企业57家。

201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1.5%、15%、12.5%、10.2%、9.5%、7.1%。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协议引资647.85亿元,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竣工投产24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21亿元。

集聚成势 产业发展蓬勃兴起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力砝码。

三大主导产业是园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2018年,滁州经开区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园区三大主导产业累计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经济比重达到84.1%。在2018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中,家电信息产业项目18个,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2个,食品产业项目6个,为未来发展增添后劲。

骨干企业正成为园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2018年,全区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1家,产值总量同比增长13.8%,拉动全区规模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天大铜业、东鹏等骨干企业均实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天鼎丰、博成包装等新建投产企业9家,华冠饮料、宏明机电等成长性企业5家。一批企业、项目受到省政府资金扶持,受扶持项目数、资金数分别占全市的29.7%、40.2%,获得奖补资金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改革创新 转型发展动能澎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坚持创新,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在滁州经开区这片热土上,改革创新早已蔚然成风。

优化内部工作机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咨询台,明确专人领办代办。制定项目工作清单,“画出路线图、排出时间表”,促进项目按时间节点推进。同时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理等制度,精心对接,精细安排,消除“中梗阻”,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新开展直接融资。近年来,滁州经开区鼓励所属公司发行小微企业债,有效助力园区一批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经营状况良好、有明确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目前有30多户企业进行申报,共为园区近20家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提供累计近2亿元的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园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出台《滁州经开区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开展“多证合一”试点及全覆盖工作,整合优化涉企证照事项。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放开省、市企业名称库,着力解决企业“起名难”。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积极开展“互联网+服务”工作新模式。全年共设立全程电子化企业1624户、企业名称自主申报253户。推进申报材料“瘦身”,实行窗口办照办证“最多跑一次”。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经开区将力争第一季度“开门红”,全年力争总营收1500亿元,亿元以上企业60户,50亿元以上企业6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