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院镇塘北村,湿垃圾经过无害化发酵后加工成有机肥料。
■本报记者 须双双
生活垃圾分类正在浦东各层面持续推进。老百姓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但要真正实现分类,依然是一场攻坚战。
近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文正式公布,标志着垃圾分类在上海已纳入法治框架。
去年以来,浦东新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垃圾分类及垃圾治理的工作要求,根据“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原则,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一年来培育了许多示范点,各街镇、单位也涌现出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居民参与度日趋活跃。
根据《关于建立完善浦东新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底,浦东新区将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目前,浦东推广垃圾分类正持续发力。
各显神通
过去一年,浦东各街镇、社区(村)因地制宜,探索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机制、新模式。
每天早上6点半到8点半、傍晚5点半到7点半,在泥城镇丽都华庭小区里,都会有一辆写有“垃圾分类”的三轮小车“兜圈子”,沿路收集居民家中分类的湿垃圾。
“这些湿垃圾被收集后,直接运送至彭庙村湿垃圾处置点进行就地消纳处理,实现湿垃圾不落地。”云霞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谢斌介绍。
丽都华庭小区是云霞苑居委会所辖的三个小区之一。作为泥城镇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云霞苑居委会以丽都华庭作为试点,创新办法,推广垃圾分类。小车清运,就是其中一招。
据介绍,清运小车收集的是“纯湿垃圾”,包括果壳、厨余等。“一开始居民分得不太对,我还得告诉他们哪些是不能倒进垃圾箱的,一段时间下来,现在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几乎没人搞错。”负责回收湿垃圾的孙师傅说。
“清运小车运量不大,除了集中清运任务,更多的是宣传作用,定时的收集清运旨在让居民养成习惯,感受到垃圾分类渐渐融入日常生活。”谢斌说。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在浦东,生活垃圾分类对于老百姓而言,早已不再陌生。
《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定时定点”投放的概念,鼓励居住小区的垃圾桶和垃圾箱房不再提供“24小时开放”的便利,从而改变居民随意投放垃圾的意识和习惯。
2018年7月,洋泾街道栖山小区被新区列为“定时定点”投放试点。每天上午7点到9点、下午5点到7点,小区内的5个四分类垃圾箱房开放。此外,居委活动室门口设置了智能垃圾箱房,用于满足居民在非投放时间段扔垃圾的需求。
栖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陆霞介绍,小区早在2011年就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从那时起,由居委会、物业保洁员、小区党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手把手对乱投放、误投放等进行指导讲解。有了良好的基础配合志愿者蹲点执勤,目前,居民家中垃圾分类参与率已经达到80%。
垃圾分类的“金点子”层出不穷,在浦东掀起“新时尚”。
花木街道锦绣苑小区结合“美丽家园”创建,推进“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制定“撤桶”计划:前期,号召党员、楼组长、志愿者发放《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承诺书》等宣传资料,并对垃圾投放时间、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制作宣传牌,时时提醒居民进行分类,成立垃圾分类“宣传组”“先锋组”“督导组”,加大宣传力度以营造更浓厚的分类氛围,进而强化居民的分类意识。随后,在小区原有60余个垃圾桶的情况下陆续撤掉约半数垃圾桶,通过动员居民自治对撤桶后裸露在外的土地及时进行绿化补种,同时增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安排志愿者蹲点宣传引导,实现撤桶当天无一投诉,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而金桥镇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选取区域内阳光国际公寓为试点,全面升级小区垃圾箱房软硬件,将现有的垃圾箱房统一更换为智能垃圾箱,确保垃圾投放源头可溯。哪户居民在什么时间点进行了垃圾投放?分别投放多少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通过智能系统可以全部掌握。在此基础上,居委协同志愿者开展每日值守,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进行指导;物业则配合智能垃圾设备公司、清运公司,将垃圾清运的整个闭环细节落实到位,每日定时分类清运,避免二次污染。
作为浦东新区首个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置项目试点村,书院镇塘北村为全村1700户农户都配置了湿垃圾和干垃圾桶,并做到干湿垃圾日产日清,可回收垃圾定期上门收集,大件垃圾定点堆放,专业公司定时清运。
在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垃圾处置房里,塘北村湿垃圾处置点的负责人、65岁的退休村干部朱国兴向记者介绍了湿垃圾的处理流程:村民以户为单位从源头上进行生活垃圾干湿分类,随后保洁员分别到户进行二次分拣后分类收集,其中干垃圾收集后统一处理,湿垃圾送至湿垃圾处理站。每天,塘北村、新北村、外灶村的湿垃圾被分装在10到20个容量约为120升的湿垃圾收集桶里运送到处置点,经由操作人员进行三次分拣,在湿垃圾处理机中经过无害化发酵后加工成有机肥料,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
朱国兴还记得,在推广干湿垃圾分类最早的三个月里,村民对垃圾分类很不适应。村民组长与党小组长几乎要天天上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督导,即便如此,还有一些村民分不清楚。但随着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中,大家明显感到“到了夏天,村里苍蝇少了,异味也少了。”此后,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了,就能看到成果。垃圾分类,要久久为功,每一位村民都养成习惯,绿色生活自然而然就能实现了。”朱国兴说。
顶层设计
浦东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除了有“金点子”外,更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管理、评审机制。
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上海要基本建成以法治为基础、政策完善、技术先进、社会协同,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4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
虽然未被列入试点区,浦东也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垃圾分类及垃圾治理的工作要求,新区层面制定了《关于建立完善浦东新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清单,并下发各单位,随后,36个街镇根据任务结合辖区内实际,制定区域《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
为抓工作推进,新区建立起综合管理体制。区、街镇两级分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制度,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分管区长多次召集现场会、小组推进会等,并建立工作简报制,推进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有力有效开展;各街镇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也分别成立了工作专项小组,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全力推进区域垃圾分类,同时建立区—街(镇)垃圾分类工作联络网,进行实时有效沟通。
根据“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原则,为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新区多层次开展业务培训会,对街镇、居委、物业、志愿者、居民等分层次开展培训,对分类政策、标准、要求进行宣贯。据统计,年度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业务培训约32万人次。
与此同时,通过“浦东环境”“绿意仙踪”“阿拉环保”等微信公众号及服务号和垃圾分类网、浦东环境网等,区层面线上累计推送100余条信息,线下通过街镇、居委、物业、志愿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此外,区、街镇层面共发放宣传册、海报等各类宣传材料105万份,开展入户宣传64万人次,“绿色星期六”等各类集中宣传活动1356场次,环保一日游活动40余场次,并举办了“绿意杯”“光大杯”等大型主题活动。
在前期“大动员”的基础上,浦东还对源头分类投放设施、分类运输中转设施、末端处置设施进行了提量增能。各街镇按照分类要求对分类投放容器颜色、标识、摆放进行对照规范整改,对破损垃圾桶进行了更换,增配分类垃圾桶约11万只;根据垃圾箱房“五规范”改建要求推进箱房改造及定时定点建设,累计完成262个箱房改建;积极推进“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点建设,累计建成503个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此外,开展分类运输并规范车辆配置,新增6辆可回收物收集车,推进773辆环卫车辆新涂装改色工作(其中干垃圾车654辆、湿垃圾车118辆、有害垃圾车1辆),工作开展情况位居全市前列;在推进分类中转设施建设方面,完成12个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湿垃圾泊位改建工作,建设18个再生资源回收中转(分拣)站。在升级末端处置设施方面,有机质固废处置厂扩建项目和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厂项目分别于去年9月底和10月底开工建设;各镇湿垃圾就近就地处置设施建设也在推进中,累计建成5个湿垃圾处置站及3个小型生化处理机(点),总处理能力达43吨/日。
据介绍,结合上海市废弃物综合评估平台,新区还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评估考核体系,并依托科技手段,建立“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尚待完善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区垃圾分类工作依然还有尚待攻坚的难题。
2018年,浦东各街镇、社区(村)因地制宜,探索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机制、新模式。泥城镇首创“1+3+X”垃圾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垃圾分类“桶长”队伍;老港镇建立城运中心工作人员与验收村“一对一”结对机制,还专门成立了由30名老同志组成的巡查员队伍;唐镇与唐丰苑等试点居村签订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居委、物业、环卫所”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各方面的机制创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浦东新区垃圾分类推进覆盖119.8万户,占总户数202万户的约59%。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区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2月初召开的新区两会上,政协委员程晓明在监督性大会发言时提出,区知联会在对陆家嘴街道等12个街道开展相关调研发现,目前,浦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存在问题和难点,具体包括生活垃圾分类源头难控,垃圾分运场所缺乏合理布点,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尚不完善等。一些居民对垃圾后端处置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在前端分好的垃圾出了小区门就被混合收运,是“无用功”。
针对尚待攻坚的难题,2019年,浦东将着力在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垃圾分类模式的多样化、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化、垃圾分类管理的智慧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加快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公布,接下来,新区在开展垃圾分类推广宣贯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将这一条例的推广宣传纳入其中,让居民群众了解、认识相关法规,同时新区层面也将抓紧开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意见的讨论和制定。”新区环保市容局市容环卫管理处副处长王杰介绍。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特意关心了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最新理念,要求上海抓实办好。总书记的关心,既是一种勉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王杰表示,2019年是夯实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格局的关键一年,浦东将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任务,加快速度推进,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打好这场攻坚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