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着力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层面的重要支撑。”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校长、教授顾晓敏说。
区域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对上海未来发展极其重要。“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上海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在科技创新上具有深厚的基础,无论是科技进步综合指数排名上,还是研发基础,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尤其是在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上,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由于“大智移云”技术的发展,研发与转化平台在集聚资源、汇集人才、服务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至2020年将建设30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聚科技中小企业,集研发、生产、融资、孵化、国际合作为一体,推动项目成果落地,推进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弥补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空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着力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层面的重要支撑。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对区域资源集聚和全国科技创新的惠及产生重要作用,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高端科技创新领域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早在2007年,平台已联合苏、浙、沪三地签署《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建协议书》,建立长三角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和长三角文献系统,在区域信息化层面上搭建网络平台,所有操作上网对接以实现内外部信息共享。在2018年10月的浦江论坛上,科技部及苏、浙、沪、皖四地科技部门共同启动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共享优质科技资源如仪器设备等,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了长三角经济带科技创新的活力。
在实现区域信息层面一体化的基础上,应鼓励功能型平台重点吸收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入驻。
通过丰富平台集聚的企业种类和相关资源,整合并带动周边企业的技术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在科技发展层面将得到深入发展。同时,也应加强建立平台科创型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完善企业资料,因地制宜提供企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服务与资金支持。
推动功能型平台加强长三角地区技术研发层面的高校合作。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倡导提升高校科研活力的同时,也应鼓励平台与高校的技术项目合作。依托高校向平台输送对口的科技创新人才,实现长三角地区人才培养一体化;依托高校与平台的技术互补,实现长三角地区技术研发一体化。
探索“技术+空间”合作模式,构建有活力的合作创新体系。
上海在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上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但在地理空间等因素制约下,成果转化与落地方面非常薄弱;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城市群建设上有一定发展基础,拥有充足的空间和场地,为科技成果的落地与转化环节提供了很大便利,而科技成果相较并不突出。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更加助推了基础研究向成果落地的进程,功能型平台作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更应积极探索“技术+空间”的具体合作模式,着力建设更有活力的合作创新体系。
鼓励平台积极与长三角已有同类平台合作,专注具体领域发展,推动形成更紧密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关系。
上海市从2016年提出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至今已形成以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为代表的“1+5”布局,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长三角地带也逐步发展形成了大量科创企业与产业集群。以江苏省产业园为例,园区有效集聚科技、文化创意等资源,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建立产学研平台,推动投融资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具体建设。因此,功能型平台应积极加强与长三角相关产业园区的合作,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对接技术与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形成更紧密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关系。
加快完善平台自身建设问题,着力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在研发与转化平台建设上,上海市政府2018年已经作了详细的规划,并出台了《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如功能型平台的实体运作上,是企业化运作还是市场化运作,或是建立特殊的运作机制,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办法。而和平台运作方式紧密相连的平台的绩效考核上也存在困难,是盈利化考核还是研发目标考核,或是适应不同平台的考核指标,至今也存在瓶颈。因此,平台应加快完善自身建设的问题,积极参考国外同类平台运作考核的经验,探索平台面向市场需求但又不过分介入的条件限制,使其自身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更有力地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