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紧扣“建城市、聚人气、广招商、招大商”的总体要求,打好“1123”战役,努力建设“一城一带”,各单位各部门纷纷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发力,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商气’活则‘人气’活,‘人气’活则城市‘活’。”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潘军说,作为新区核心职能聚集区之一,花溪大学城把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之道,推出“才子、房子、车子、票子、台子”“五子”安商工程。
“才子”工程构筑“智库”高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才’是基本,‘兴才’是关键。”谈及为新区新增大数据人才1000名、大健康人才1000名、文旅人才500名,力争实现花溪大学城应届毕业生每年新增2000人以上在贵安就业的新年展望,潘军满眼坚定。
的确,郁郁青葱6月,年年如约而至。此时,4万余名毕业生将从这里走向新的人生旅程。
“怎样把‘4万’这一庞大而又充满希望的数字,充实到新区乃至全省的主导产业中,让产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让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一直是我们发力的重点。”潘军说。
为此,花溪大学城通过深化“大学城+大学生+大数据+大创意”内涵,引入国际一流培训机构、搭建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平台,大力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对接合作,探索“校企共建+校企交互”模式,着力推进研发联动、双创联动、实训联动,全面培养适应新区产业机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急需的紧缺型人才。
“房子”工程拓展成长空间
高校创客空间入驻企业300余家,创业团队100余家;
17家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累计注册企业998家;
一组组数据足以说明,新区产业不断壮大,号召力不断增强。但企业人才的生活住房、配套空间、生产车间用地等随之而来的问题就要得到解决。为此,花溪大学城双管齐下,“向存量要空间”和“向增量建配套”两张良方应运而生。
存量怎样要?花溪大学城将通过加快与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州医科大学等高校以及东盟小镇、各园区、各企业的合作打造产业园区,不断纵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增量如何建?花溪大学城全面加快公租房、员工公寓、普通商品房、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大数据小镇、创智梦想城等项目建设,同时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快智能交通、智能管网、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网+城市”样板,横向完善生活配套。
“车子”工程架起通勤桥梁
花溪大学城不少工作人员居住在贵阳市、安顺市等地区,这就免不了“舟车辗转”问题,从家到单位,往来驾驶时间较长,遇上大雨、堵车等状况更是麻烦,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负担。
因此,“车子”工程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潘军介绍,花溪大学城将加大“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建设力度,完成人才路西段、博士路、松柏山环线北段等12条道路建设,建成环城快铁(党武段)大学城北枢纽站,助推贵阳——贵安——安顺同城化的同时,还将根据花溪大学城上班族的上班规律和各高校的现实情况,坚持绿色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增加通勤车班次,新开、调整各高校的校内公交环线,解决好周边地区至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跨区域和校内师生上班上学的交通难题。
另外,花溪大学城将争取在2020年之前形成“南拓、北合”的整体布局,构建与贵阳市、安顺市以及新区中心区互通的市政道路、快速通道、轨道交通等立体交通体系。
“票子”工程打通融资瓶颈
“好的项目、好的创意更需要资金支持!”这是不少“创客”的心里话。
截至目前,贵州银行贵安创客银行共发放贷款11笔,金额294万元;贵安发展村镇银行计划为大学城授信2亿元,现已放贷3083笔,共计金额3439万元……花溪大学城的“票子”工程,帮助一批批“创客”获得了第一笔资金。
针对一些初创企业存在投融资难问题,花溪大学城将进一步加强与省、新区各金融机构、融资平台机构的对接,力争成立商业保理产品,有针对性地给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缺口问题;着重引进国内一流投资基金入驻园区,鼓励风投、创投、天使基金等投资机构对入驻园区的科技型种子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进行权益类投资。
此外,花溪大学城建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特色“双创医院”,与贵州黔程众源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携手,为创业人员提供初期辅导、诊断等一站式服务包装平台。
“台子”工程助推跨越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平台尤其重要。除了传统的市场拓展,还有就是为企业提供‘试’场和‘势’场。”潘军说。
花溪大学城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融资平台、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累计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15万平方米,提供创业公寓500套,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创业空间和项目。
搭好“台子”,唱出“好戏”。
在下阶段工作中,花溪大学城将着力引导成立行业协会,促使企业抱团发展;谋划“试验场”,为企业提供区域性“小舞台”,让企业拥有“容错机会”,增加经验,提升自信力;搭好产业融合平台,引导扶持企业进行“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强化“高校苗圃、双创加速、产业放大”三级产业孵化体系建设,通过科学评估,每年每个细分行业遴选3家高成长企业,集中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助力他们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进而发展成“独角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