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川沙医联体探索健康服务新模式

2019年03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时报

  3月5日,家住川沙七灶村的虞阿婆家里来了几位“白大褂”——川沙医联体专家专程上门,给阿婆瞧病来了。87岁的阿婆在肿瘤手术之后出现复发情况,一直吃中药调理。对自己的身体,老人很是担心。专家边安慰老人边为她检查身体,并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提醒。看着签约家庭医生全程跟踪诊疗,虞阿婆悬着的心放下了不少。

  这是川沙医联体今年探索推广的医联体内健康服务新模式,主要针对签约居民,着力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问题。该模式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提供定期上门服务。

  据悉,这一将医疗资源下沉到“家门口”之后继续下沉到居民家中的服务模式,在浦东所有医联体中尚属首次。

  虞阿婆年近90,动过两次大手术,4年前结肠癌手术后,近期出现复发。由于年事已高,不适合再动手术,所以选择了中药调理。老人每个礼拜都要上一次医院,煎配化疗的中药,自负药费每个月要2000元左右。

  “疼”,检查中,阿婆指着右下腹对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三科主任项洪刚说。项洪刚发现,老人体内的肿瘤已经压迫到了肾脏,以后可能会出现肠梗阻。“现在先吃着中药,如果身体有进一步的变化,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签约的家庭医生帮忙预约我的号,到医院进一步处理。”看到专家医生帮自己出主意,虞阿婆和家人都非常感激。

  和虞阿婆尚能出门不一样,84岁的金阿婆因为脊椎压缩性骨折只能躺在床上。这次,她也作为医联体新模式的第一批试点家庭患者,迎来了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周斌的上门诊治。

  金阿婆的骨折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引发的,周斌建议阿婆多补钙,尽量出门晒太阳,如果晒不到的话,就吃一些维生素D。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各类药盒摆在金阿婆的床边,久病成医的阿婆如数家珍,甚至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换药吃。一同前来的临床药师提醒老人,降压药不能随意换着吃,如果血压高了感觉头晕,可以多吃一片常吃的药。阿婆这才听话地点点头。

  同一天,界龙村的两名村民也接受了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顾斌和神内二科主任赵晓辉的上门看诊服务。

  一名村民患有慢性间质性膀胱炎,10分钟就要去一次洗手间,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另一名村民因为脑梗出现记忆力衰退的情况,连吃没吃早饭都记不清楚。赵晓辉让他举手、转头以检查肢体能力,考虑可能是脑梗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症。家属表示要挂赵晓辉的专家号以进一步就诊,赵晓辉告之家庭医生会帮助他们在预约转诊平台上完成预约,收到预约短信以后,在约定的时间段就可以到医院就诊了。

  这些病患大都来自疾病导致的出行、经济等困难家庭,经过川沙社区签约家庭医生的初步排摸,成为第一批专家上门服务的对象。接下来,川沙医联体将进一步细化标准,通过家庭医生这个桥梁,联结对应专科医生的专科治疗、药师的药物咨询,以及医务社工的心理健康服务,对居民健康进行多方位的管理。

  川沙医联体,是由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和区域医疗中心发起,联合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3家二级专科医院以及川沙、合庆、江镇、唐镇、王港、孙桥、机场、张江、曹路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浦东东部区域性的医疗联合体,共同承担着浦东东部约140平方公里区域内70多万常驻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

  据悉,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将以川沙医联体党校为载体,积极开展医联体党建联盟工作。具体做法是在联合体内采取支部结对帮扶形式,定期组织专科医生对就医困难家庭进行免费医疗咨询服务,让病患“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家门口服务,实现共建共联共享、促进医联体深度融合。

  2018年,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整合医联体内医疗卫生资源及社会多元资源,通过“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签约、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的双签约机制,共同为居民提供以慢病防治为主的健康服务;全年共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义诊服务、社区业务培训、急救知识普及等健康服务活动百余场,形成了健康服务的广泛辐射和长效机制。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院长孙万驹表示,今年将持续采取“全专结合”方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除结对帮扶外,川沙医联体还将在区域内建立慢病管理延伸健康服务圈,覆盖区域医疗中心外围10公里范围,并通过建立微信群等联动平台,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和健康普查等医疗服务项目。此外,通过提供特需门诊预约号源等手段,实现卫生资源优化利用和共享,进一步提高区域内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