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志彪: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19年03月25日 10阅读 来源:天津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他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生产要素等都可以实现无国界的顺畅流动,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在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中实现福利最大化。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似乎并没有那种紧迫和必要。也就是说,这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国际分工,深度地融入这种分工,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来实现我们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实,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大国经济体,与小国经济体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因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国民经济不可能实现相对独立,而必须依赖和利用国际分工,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中国大国经济的特征,决定了我们虽然也需要通过开放获取和利用全球的资源、技术和知识,但是由于全球大国政治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全球竞争的排他性,我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的、关键的技术和知识,是市场换不来的,也是金钱买不到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求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中国人的手中;同样,中国的重要的、关键的、核心的产业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否则就会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因此,那种认为没有必要建设自己独有的现代经济体系的观点,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大国经济体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行为,与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其实并不矛盾。对外开放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能量交换和补偿机制。只有不断地实现开放,才能吸收和交换发展要素和增长能量,才能实现内外的统一竞争,才能在竞争中定位好自己的产业分工角色,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经济越开放,国内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持续、越平稳;中国经济不怕开放和竞争,怕的是封闭和闭关自守。建设现代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就是要建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与全球经济有着高水平双向循环的经济,既可以引进来,也可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不仅可以输出商品和要素,也可以吸收商品和要素;不仅要对东开放,而且沿“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总之,要实现高水平立体的双向开放格局。

 中国大国经济强大的、不断增长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撑我们独立自主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迅猛增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如新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势不可挡,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又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基本意愿和共识,实现经济体制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等等。尤其要提到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崛起,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在国内巨大的内需支撑下,全球高级的、先进的生产要素尤其是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本被吸引,流向国内创新条件适宜的城市和产业,从而可以助推我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加快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也可以反过来支持我们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党中央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等。

纵观过去中国开放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这么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不对称,对外开放程度和速度,都要快于对内开放;二是出口导向与内需导向之间不对称,经济增长比较依赖于出口导向,但是对日益壮大的潜在内需利用不够;三是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对称,以各类开发区形式吸收外部资源较多,但是对外投资较少,中国企业既没有大规模走出去,更没有走进去、走上去;四是商品市场开放与要素市场开放不对称,要素市场开放严重滞后;五是向东开放与向西南方向开放不对称,急需要沿“一带一路”进行以我为主的高水平开放。所有这些开放的不对称,核心问题是对内开放不足,对企业和个人尤其对民营企业限制较多。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中国民营企业在实践中客观存在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三座大山”。地方和部门政府的政策针对民营企业的“卷帘门”“玻璃门”“弹簧门”等,以及针对个人选择的户籍、学籍等限制,等等,都是对内开放不足的主要表现。对内开放不足,影响对外开放的步伐和水平,如造就了国内市场外资与本土企业直接严重的不平等竞争态势,抑制了民营企业发展。这将影响民营企业走出去、走上去的能力;限制了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从而抑制了利用内需持续虹吸外国先进生产要素尤其是科技人才、技术和可能性;压制了要素市场的发育成熟,以及要素市场深度开放的可能性。

对内开放不足说到底是对内改革不足、改革滞后于开放和发展的状况造成的。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加快国内开放,尤其是加快对民营企业和个人的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凡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在法律上要一视同仁,政策上要平等对待。针对这一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应该淡化并逐步取消国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类管理办法,取消企业的身份标识,逐步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建设统一有序开放协调的竞争性市场体制。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努力给不同的竞争主体塑造进入条件、税收、公共服务、融资投资等中性的竞争环境。不断塑造强市场主体,让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力,独立自主承担更多的决策责任,分享更多的利益。对内开放充分了,民营企业活跃了,个人选择度增加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格局也自然形成了。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