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自2014年7月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以来,以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为发展目标,多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形成社区嵌入式设施规模效应、机构与社区养老融合发展、农村“三助”齐头并进的养老模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养老生活的需求。
嵌入式、零距离、有温度,积极推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闵行区自2014年开始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推出了嵌入式养老这一设想。2015年,区政府印发的《闵行区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闵府发〔2015〕2号)中明确:到2020年,全区建成100个社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城镇社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
当年,首个利用社区公建配套设施改建而成并拥有39张床位的微型机构投入运营,率先推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银桥花园长者照护之家
2014年至2015年,闵行新增并投入运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13家,为社区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离社区提供了实践经验。2016年以来,按照上海市“一站多点”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要求,闵行结合全区邻里中心建设,嵌入长者照护、日托、助餐等功能,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综合服务网”。
新开的敬南坊邻里中心里的日间照料室
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迭加,闵行区自上而下整合推进街镇层面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有效实现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形成了“一碗汤”的家门口养老服务模式,产生了“养老不离家”的模式效应。
截至2018年底,全区已建成110个嵌入式为老服务设施(含长者照护之家10个,依托85个邻里中心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4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60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75个)等,提前完成创建指标。
闵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11.77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千人40平方米的9.7万平方米指标,养老服务设施分片区布点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覆盖日趋均衡。
开放式、多层次、有梯度,扎实推进机构与社区融合发展
2018年11月,区民政局召开“闵行区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进会”,总结推广莲花老年公寓“破围墙、增功能”,开展机构辐射社区的经验,着力构建多层次、开放式、枢纽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使“9073”养老资源融通、围墙打通、服务贯通、信息联通。自此,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在闵行推广。该模式重点开展三大服务,即基本服务5项(助餐、助浴、助洁、日托、短期托养),拓展服务4项(居家护理、照护培训、辅具租赁、康复保健);社区为机构提供支持服务4项(医疗服务、志愿者服务、精神慰籍服务、文体共享服务等)。
开放式养老试点
今年,闵行区将在20家养老服务机构先行打开“围墙”,开展服务辐射,真正从制度上打通梯度保障链(“9073”),形成梯度化养老保障的良性发展机制,着力唱好“三部曲”:
为推进多元服务供给、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供路径和方法。
互助式、居家型、有热度,农村地区专业化养老复制推进
去年12月,梅陇镇具有乡村特色的“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开业,目前已入住本村老人11人。该机构在永联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在回租房中选择最适合做社区养老设施的两栋建筑,按照养老机构建筑设计标准进行适老化改造而成。
该项目采取“自助+互助+资助”(生活自助、照料互助、建设运营资助)模式,由村级组织举办,委托民营医院运营,实行优惠的服务收费,为本村及周边老年人提供24小时生活护理、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并尝试让目前已享受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农村老人也可在此选择集中养老,让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亲情”,不改变生活方式的情况下获得长期的专业照料服务。
2019年,闵行区将在吴介巷农村养老“三助”模式基础上,在浦江、马桥、华漕等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村民闲置和纯老家庭住房,通过适老化改造,采取低收费养老方式,打造具有“田园乡村、自助互助、医养结合、社区融入、居家养老”等特色的多元养老服务模式,扩大农村养老专业服务供给。
同时,结合早期失地农民养老金较低的情况,闵行区正着手在农村地区组织调研,探索建立农民及征地困难人员入住养老机构梯度化补贴机制,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促进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是闵行区多年来坚持努力的方向。闵行正通过多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生活在闵行的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相信未来闵行的养老服务资源将变得更加完善,在闵行生活的老年朋友也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