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点基础上,浦东在全区362个村全面推开“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标志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再出发
今年4月底,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将实现全覆盖
浦东立足把新的基层实践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系统全面地明确底板要求、稳定服务品质
本报讯 (记者 黄静)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卫生室等等涵盖党务、行政、文化、医疗等诸多功能的村民“家门口”服务中心,让村民享受到最贴心的服务。
2018年10月,浦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层面试点建设“家门口”服务中心,打造“四站一室”(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卫生室)功能载体。在试点基础上,去年12月,浦东在全区362个村全面推开“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标志着浦东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再出发,进入全面提质增能阶段。到今年4月底,提质增能将实现全覆盖。
“趋零化办公”
村干部们共享工位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去村委会办事,村干部们通常“一人一座一电脑”,要想找对人办事,往往得跑好几个办公室。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浦东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沙新镇界龙村是浦东有名的全国文明村,原来的村委会是一幢500平方米的两层独栋小楼。如今,村两委班子所有同志,已经全部搬迁至界龙大道上的一间门面房。这里原本是村里出租给民宿公司的接待办公室,现在改造成为新的“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
服务站分为事项受理、自助服务、休息等候3个区域,村两委干部都集中在80平方米不到的事项受理区域接待服务村民,没有任何独立的办公区域,工作面积仅有原来的19%。所有工作人员下楼办公、开门办公,老百姓进门,想找谁就可以找到谁。与此同时,原来那幢500平方米的办公楼,将建设成为家庭医生诊所。
像界龙村这样,最大程度腾出村干部的办公室,让位村民活动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村居党组织书记的观念,这都源于浦东“家门口”服务“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要求。村两委班子下楼办公,通过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改变了以往“一人一座一电脑”的办公模式,以更加公开透明、开门服务的新气象,呈现在村民面前。
村民反映,以往村干部坐在办公桌后面头也不抬,总感觉隔了一层,现在把村委会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进门就能找到所有的人,信息比以前更全面了,态度比以前更好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
从封闭办公转变为开门办公、从分散办公转变为集中办公、从楼上办公转变为楼下办公后,村两委干部的工作习惯、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人集中在一个空间内办公,最大程度方便了大家沟通,传递每个条线的信息,有力推动了全岗通的实现。
村“家门口”服务体系
以标准化理念明确底板
腾出了村两委班子的办公空间,如何用好用足,使其真正符合村民实际需求,把服务做到村民心坎上,浦东拿出了一揽子工作计划和方案。
新区成立了“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小组,组织部、宣传部、地区工委、政法委、民政局、卫健委、城运中心等部门,深入8个村调研40多次,与各镇、村现场研究村民需求,并通过给支撑、给资源、给保障,切实为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活力。
浦东立足把新的基层实践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去年发布区级标准《家门口服务规范》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村“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方案、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四站一室”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系统全面地明确底板要求、稳定服务品质。
比如,周浦镇界浜村在空间上动足了脑筋,在北区建设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在南区建设文化服务站、卫生室,并打掉了村委会原来的围墙,通过德和广场、怀信步道连接南北两区。界浜村党总支书记姚辉说:“以前有围墙,村委会下班后村民就进不来,现在围墙拆掉了,村民随时随地都能走进‘家门口’。”
建好村“家门口”
服务中心“四站一室”
“我的医疗就诊册用完了,可以帮我办一本新的吗?”张老伯来到书院镇塘北村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眼前一亮。进门“首问接待”的全岗通社工,详细解答了张老伯的问题,并指引他到窗口办理。张老伯拿出自己的社保卡,一会就办好了,“很方便,抬脚几步路就走到,再也不用跑到镇里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