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庆市开州区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调研记

2019年04月26日 10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

三峡库区成库面积大、水位落差大、季节性气候反差大,形成了“消落带之困”。重庆市开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有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占三峡库区消落带总面积的12.26%,占重庆库区的13.79%,是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消落带生态治理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日前,记者深入重庆市开州区进行了调查采访。

消落带是水体出现季节性水位变化时,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的区域,属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带。三峡工程建成后,随着水位的涨跌,三峡库区形成了面积近400平方公里的消落带。由于成库面积大、水位落差大、季节性气候反差大,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难题。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处在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的回水末端。三峡工程建成后,开州形成了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占三峡库区消落带总面积的12.26%,占重庆库区的13.79%,是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州区委、区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探索出了消落带生态治理的有效方法,成功破解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为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借鉴。

破题“消落带之困”

汉丰湖,开州的城市名片。这个地处开州城区中心的人工湖,水域面积达15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两倍。站在开州丰乐街道的廊桥上极目远眺,四周山峦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放在10年前,许多开州人都想象不到,自己所在的这座西部小城会出现汉丰湖这般美丽的景致。“以前这里哪有这么好的风景,冬天是个水凼凼,夏天是个臭水沟,周边全是黄泥巴。”回忆起从前的场景,开州区汉丰街道居民谭国华不禁皱起眉头,“死鱼死虾,垃圾成片,过路市民掩鼻而行”。

谭国华所说的“水凼凼”、臭水沟,正是三峡水库蓄水倒灌形成的消落带。记者了解到,三峡水库蓄水后,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模式,夏季实行145米的低水位运行,冬季实行175米的高水位运行,由此在库区范围内的长江干流及支流两岸形成了落差达30米的消落带。

消落带的形成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一方面,水位的周期性涨落对库岸土壤的侵蚀和冲击,容易出现地质灾害;另一方面,不耐水植物在夏季枯水期快速生长后遭受蓄水期长时间水淹,腐烂于水体中,造成严重的内源污染。此外,长期反季节水淹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弱化。”开州区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黄亚洲说。

“在175米的水位线以上,城市非常美观。但水一旦泄下去,消落带就成了裸露区域,陡坡土层流失而基岩裸露,杂草丛生,许多漂浮物挂在上面,脏乱不堪。”黄亚洲告诉记者,开州消落带位于城区中心,分布在人口稠密的新城周围的河谷平坝地,连片面积达24平方公里,形成面积大、影响人口多、地势条件特殊、生态承载能力弱的特点,开州的消落带治理显得尤为紧迫。

因地制宜打造汉丰湖,是开州探索消落带治理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为了减少坝上消落带的面积,缓解消落带对城市造成的环境影响,2008年,开州曾在三峡水库澎溪河回水末端建成了一座长507米、高24米的水位调节坝。如此一来,在调节坝的上游就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湖”——汉丰湖。

冬季,三峡蓄水时,汉丰湖的水位与三峡水库水位保持一致;夏季,当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至145米时,汉丰湖水位仍然可以保持在170米左右。“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建成,让开州消落带面积从42.78平方公里下降到27.98平方公里,使汉丰湖消落带落差由原来的30米降到了不足5米。”黄亚洲说。

创新模式构建立体生态屏障

对于消落带的治理,开州并没有止步于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建成。“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能否治理好消落带,关乎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开州区委书记冉华章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开州区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立足消落带向环境净化、景观美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多功能生态效益转变的需求,积极探索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消落带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记者调研中了解到,开州区探索应用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在澎溪河及汉丰湖消落带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生态工程,成功创建了消落带治理的“四大工程”: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重建工程、多带多功能生态缓冲系统工程。

先说基塘工程和林泽工程。根据消落带受反季节水淹、生物多样性衰退严重的实际,开州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后,在消落带165米至150米区域实施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多功能农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简称“基塘工程”),挖泥成塘,种植荷花等观赏性水生植物。同时,在175米至165米区域实施林泽工程,种植耐水淹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湿生林木,恢复消落带“乔—灌—草”结构,满足城市景观优化和水质净化功能需求。

由于反季节的水淹和干旱,寻找适合在消落带上生长的植物是一大难题。“通过多年来的试验示范,成功筛选了耐冬季深水淹没、适于消落带季节性水位变化环境的20余种草本植物、10余种木本植物,如今存活状况良好,发挥了护岸、生态缓冲、景观美化和碳汇功能。”黄亚洲告诉记者,2013年,开州在汉丰湖北岸乌杨坝实施了190余亩的消落带林泽工程,栽植了落羽杉、水松、秋华柳、乌桕、江南桤木等耐水淹乔灌木20余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因为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湿地林泽景观,被市民称为“水上五彩林”。

基塘工程和林泽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多年来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的瓶颈,不仅起到净化水质、拦截面源污染的作用,还让汉丰湖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为了保持汉丰湖和澎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开州实施了消落带鸟类生境重建工程,构建水塘、洼地作为鸟类的营巢和庇护地。

值得一提的是,库区冬季175米蓄水后,由于水位较高,水面缺少鸟类停歇、觅食的浅滩和岛屿生境,为破解这一困局,开州区在汉丰湖上建起了两个鸟岛,并栽植了火棘、桑、乌桕、巴茅等乔灌木和草本,让这里变成了鸟类休憩觅食的天堂。

“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实施后,鸟类种数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黄亚洲告诉记者,随着一系列消落带治理修复工程的实施,汉丰湖湿地水清了,鱼多了,植被繁盛了,每年来此栖息的水鸟有200多个品种、2万余只。2015年6月,汉丰湖被正式命名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国23个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之一。

以系统思维推进流域水生态治理

记者了解到,汉丰湖作为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带影响的重要示范成果,不仅形成了14.8平方公里水域的一座新生水库,而且构造出一个新生流域——汉丰湖流域,该流域面积305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77.4%。

“消落带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冉华章说,近年来,开州区委、区政府将水环境保护特别是汉丰湖流域的保护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遗余力地加强汉丰湖流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治理。

规划先行,流域治理“一盘棋”推进。开州制定了《汉丰湖水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和4个子方案,划定出7层防控区和26个控制单元,编制涉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汉丰湖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项目322个。围绕规划内容,又相继出台了《汉丰湖水环境保护治理方案》等实施方案,科学有序推进汉丰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开州还不断探索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开州与毗邻的重庆云阳县建立了澎溪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倒逼协同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同时,开州还建立了区内河流上下游补偿机制,从流域内控制水环境污染。

记者注意到,开州区近年来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三峡水库澎溪河湿地科学实验站”“三峡库区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基地”,合作开展科研项目10余项,涉及湿地保护、景观设计、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监测等多个方面,为汉丰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持。

不论是消落带治理还是水生态修复,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开州区坚持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社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记者采访时看到,以汉丰湖为中心,开州区建设了20多公里的环湖步道,步道一侧是烟波浩渺的汉丰湖,另一侧则是美丽养眼的城市公园,公园中还点缀着游泳馆、体育馆、网球场等运动场所。汉丰湖畔,每天清晨和黄昏,钓鱼、游泳、骑车、跑步的市民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人水和谐、水城共生的生动景象。

此外,围绕亲水休闲运动主题,开州还举办城市钓鱼对抗赛、国际摩托艇公开赛、马拉松赛,渝东北最大的水上乐园也开始动工开建……开州区以汉丰湖为中心打造了系列休闲旅游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全区旅游接待游客903.13万人次,旅游收入55.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7%和15.57%。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