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要求上海在高质量发展上先人一步。将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放在”,已成为上海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上海要始终坚持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在追求卓越的进程中,在落实重大任务、推进国家战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上海正在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智慧,勇闯“无人区”、放飞想象力、展现大手笔,正在呈现出发展的澎湃新动力。
创新之力,以质量求发展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超过86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以互联网为引领,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之初为18%,上世纪90年代初提高到30%,目前稳定在70%左右。
在第三产业如此利好的前提下,上海如何安排二产制造业?
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而且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在全市GDP中不能低于25%。25%,这个数字很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切实做到“两个防止”,即防止资金、资源、资产脱实转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所以,我们要夯实产业基础。”应勇表示。
在夯实产业基础、巩固实体经济上,上海拿出一手硬一手软的两种举措。
“上海的确在淡化GDP考核。”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表示,上海一直强调三句话——上海不唯GDP,上海不是不要GDP,上海要的是更高质量的GDP。马春雷说:“我有一个比喻,经济发展就如同骑自行车,我们小时候练自行车,要骑得好,第一要把握好方向,第二要有必要的速度,没有速度一定会摔下来,第三要有平衡的能力。”
落实在产业层面,上海两年前颁布了巩固提升实体经济50条措施,明确提出要以高端发展为导向,聚焦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GDP考核在淡化,质量约束在强化。中共上海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以来,李强强调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成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明确导向。去年年底,上海连续拿出了《关于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若干意见》,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上海产业经济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必须把关注点放在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上,加快破解激励约束机制不顺、新旧动能转换机制不畅等问题,实现“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求发展”。
记者了解到,2016年至2017年上海就调整了2600多个产业项目,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了空间。同时,上海高端制造业风生水起,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问世,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上海产业“新势力”正在崛起。
统计数据显示,从经济总量看,上海的GDP从1949年的36.7亿元达到2018年的3.27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上海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财政总收入。”应勇表示,上海正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能源、土地等消耗,支撑推动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记者在上海杨浦区采访时注意到,从怀德路到丹东路有一段550米岸线沿江地块,保留着不少百年来工业遗存,如今这里变身成了一个“生态复合型滨江公共空间+雨水湿地公园”,这里还是上海黄浦江两岸总共45公里公共空间一部分。漫步江边,市民不仅能感受到“江水可近人”,还能享受到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告诉记者,在高质量发展中,应该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市民感受到一个更富魅力、更有温度、更加美丽的上海。
制度之力,激活市场潜力
“我做财务工作都快20个年头了,没想到现在办企业和办税这么方便,普陀的服务真是‘五星级’的!”上海逸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李晓琳不久前在体验了上海市普陀区行政服务中心新办企业“一网通办”服务专区后感慨道。
“找政府办事,就要像网购一样方便。”应勇说,“我们曾经讲过一句狠话,所有依靠财政支持的政府部门,它的信息系统如果不能与大数据中心互联共享,财政就不拨款。去年我们实现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数据的归集,并初步建立了公共数据汇聚、互联、共享和开放的机制。”目前,“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已超过950万。
“一网通办”,成为上海体现制度优势、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这凸显的是上海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的制度变革。2005年,瑞士工业巨头在上海设立了机器人全球研发中心,2009年这里诞生了当时ABB集团内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六轴机器人IRB120“中国龙”。ABB(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刚表示:“作为外资企业,在本土设立生产和研发机构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有人才优势,还有政府提供的非常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
不因人而变,不因事而改,上海越来越看重“制度生产力”。制度改革看上海,上海改革看自贸区。自2013年9月揭牌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种子”在这块国家试验田里不断生长,面向太平洋、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建设浪潮影响全国、影响世界。成立近6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5.9万家,累计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从“1.0版”到“2.0版”再到如今的“3.0版”,上海自贸区交上了亮丽的改革答卷。如今在上海自贸区内,“升级版”以各种方式呈现:2018版负面清单已于2018年6月30日发布,经4次修订后,从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2018版的45条;清单外实施备案制,外商投资的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0份减少到3份;95%以上的投资项目都是负面清单以外的,以备案方式设立;境外投资管理方面,改核准为备案管理,办结时间从3个月至6个月缩短为3天。
去年底,上海易脉和中医诊所负责人韦水英来到上海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手续时曾感慨,现在办事情真的很方便,再也不用一趟趟地跑窗口了,开办诊所只要跑3个部门,1个月就能办成。然而,令韦水英没想到的是,去年看起来已经很方便的“主题式办理套餐”服务,今年便已经“落伍”了。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杨菊芳表示,在主题套餐的基础上,杨浦区今年推出套餐联审,“一口进出”制度,企业办事情将更加方便,真正实现“办成一件完完整整的事、切切实实地只用跑一次”。
如今,上海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版”,包含开办企业、施工许可办理等25个方面的内容,并对这些政务服务的办理环节、办理时间,均给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
开放之力,汇百川为海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截至今年4月2日,已经有180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其中,已签约企业数量超过900家,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17个G20成员和3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签约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超过180家。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娟告诉记者,“举办进博会是国家对上海的信任,担当起联动世界的港口,进博会的后续效应也正是由此引发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不断探索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应勇充满了自信。
今年1月7日,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从去年夏天签约到开工,不到半年的推进速度,让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大喜过望:“充分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这得益于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去年以来,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实施“上海扩大开放100条”,提出5个方面、20项任务、100条扩大开放举措,目前已有93条落地实施。记者拿到了一组数据:上海外资企业以约占全市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市20%的就业、27%的GDP、33%的税收、60%的工业总产值和65%的进出口。2018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占全国的27.9%、全球的3.4%,居世界城市首位。
既向海外打开大门,又向长三角铺下通衢。“全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布局,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应勇说,去年,上海与苏浙皖三省共同组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一批民生服务工程,长三角一体化正在高水平推进。
如今,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频繁互动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特征。仅仅在去年11月,一连串的一体化布局就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地铁联合支付宝与杭州、宁波地铁携手,正在努力推进三城地铁“刷码过闸”的互联互通;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发布《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扩大开放 促进开放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30条措施》;由上海市普陀区倡议,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浙江舟山、台州,安徽淮北、铜陵等8个市(区),共同启动“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
“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走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改革是最大动力,开放是最大优势。”李强告诉记者,上海要走向更加辉煌的新时代,要靠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上海将按照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积极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上海正以开拓者的精神、实干家的本色,创造更加精彩的发展传奇。“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寄望上海。他还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梦想种子,已是参天大树。如今,每个工作日的上午9点,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原油期货交易数据,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传向世界;9点15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里,交易员轻轻敲击键盘,一组数据即刻传遍全球;一刻钟后,另一组全球关注的数字又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传出……
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投资者们关注着来自上海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人统称为“上海价格”,意味着上海正在成为全球的“定价中心”之一。金融一着棋活,经济全盘皆活。如果说金融先行是浦东开发的突破点,那么,用高水平开放吸引国际金融大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推动上海乘风破浪,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船”。
开放之手,按下金融引资“加速器”
纵观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见这样一条轨迹:首先是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的客户企业或区域总部,而金融机构进驻后又会进一步引来全球性公司的运营机构。这些机构集中在一起,为市场需求而集聚起大量客户,通过业务的沟通,形成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产生巨大经济能量。上海深得此“真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抓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效应。集聚程度越高,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越高。
“1993年我第一次来上海,那时拥挤的弄堂口有很多小摊贩,我也挤进去买馒头吃,和现在的上海简直不是一个城市。”饭山俊康,野村控股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回忆着上海巨变。中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如今股票与债券市场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递交申请,也是全国首批设立的外资控股券商,控股股东——来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持股比例为51%。
“中国开放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时点进入中国市场。在财富管理方面,中国是一片蓝海。”饭山俊康充满信心:“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市场。”
上海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和“压力测试地”。2018年,我国迈进新一轮扩大开放阶段。对标国家部署,上海把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作为关键,高水平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增强“上海引力”。
上海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超全国四分之一。全球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9家落户上海。截至2018年末,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国内一半左右。
随着金融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市场规模与能级不断提升,上海在金融业开放创新方面,全国领先,国际化日益鲜明。“我们希望把中国的工业能力跟一些全球有募资能力的机构对接。”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颂说。路博迈是知名全球资管机构,创始人即为大名鼎鼎的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它也是最早获得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资格的外资资管机构之一,今年又成为首批获得在境内开展投资建议服务资格的外资资管公司。“上海的优势就是背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刘颂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美国现在资产管理市场大概35万亿美元,日本大概在6万亿美元左右,中国现在也在6万亿美元左右。但是从成长性上讲,美国成长性每年15%左右,日本3.5%,而中国达到令人吃惊的24%,“对于全球公司来说,是一定要进入这个市场的”。未来,上海将推动一批包括路博迈在内的知名外资资管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成立外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得到好消息的,不仅是路博迈。2018年,德国安联集团独资设立、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的安联(中国)保险集团,美国摩根大通持股51%的摩根大通证券,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获批扩大经营范围等17个金融项目率先落地,上海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沪港通”;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债券通”;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黄金国际板”平稳运行;原油期货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市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18年,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国际化带来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强大推动力。上海自贸区率先建立了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2018年以来,菲律宾、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来沪发行“熊猫债”。“一带一路”债券试点,吸引沿线主权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等来沪发行……上海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外资在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实现更大发展,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金融能量,与科创之火相互成就
你知道吗?公司的水电煤气数据,可以帮助上交所甄选申报科创板的企业。4月10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正式启用,浦东新区金融局副局长张辉形象举例,这里可以为拟申报企业提供相关申报前的精准配套服务,以对接科创板。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海最大优势是开放,又处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之一的长三角龙头地位。因此,上海选择协同突破,将“三大任务”统筹融合发展。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就是一个缩影。这里为长三角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创新,促进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融合发展。“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张辉介绍,上海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辐射功能,满足长三角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优化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打造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柴添火。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外国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方式和途径发生巨大变化,流入方式从以债务资金为主向以证券资金为主转变,流入途径从主要通过银行途径转移资金向主要通过非银行途径转移资金转变。
用金融优势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支持更多风险资本在上海聚集,通过科创板,撬动科创产业发展,同时又从科技创新中激发金融集聚力,达到双赢。如此,上海便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能级,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让科技创新之火更旺、实体经济“血脉”更畅。
创新发展,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如果能够融入上海,无疑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筹备组组长马健告诉记者。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我国加快保险业全面开放进程以来首家获批筹建的合资保险资管公司。
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在助力中外企业日益壮大。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不只希望“引进来”,还着力擦亮上海金融服务名片,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做深做细外资金融机构落地配套服务,让其落地生根。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詹旭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跨境结算突破了瓶颈,他再也不用眼睁睁地看着每年数亿元的营业额落到海外。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大型项目,当他们需要从跨国企业订购各种设备产品时,选择该企业的中国总部下订单,无疑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不过,如果货物不经过国内口岸,直接由企业的境外生产厂商销售或租赁给境外客户,那么该企业的中国总部就无法完成这单离岸贸易的结算。
2018年11月初,上海金桥开发区的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沃尔沃中国总部”)收到了中水八局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项目购买挖掘机的首付款,首次走通了离岸贸易的全流程。
这个困扰上海自贸区多年的跨境结算难题终于破解,成为深化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成功试点和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的典型案例。“首单只是序章。”詹旭表示,如果2019年能实现全部海外结算业务落户上海,该公司跨境营业额可达20亿元至30亿元,其中,“一带一路”离岸贸易额预计达6亿元。
制度创新,赋予企业满满获得感。交易结算更快、银行手续压缩到小时计、费用和成本大幅降低……如今自贸区内已经实现了跨国结算和贸易职能,不再需要借助海外公司支持国内业务运营。离岸贸易作为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加速发展。詹旭充满期待:“下一步,我们还想利用FT账户,走通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道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助力企业破解痛点,是上海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家“试验田”里精心耕作、精心管护的生动写照。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杭迎伟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将着力发展离岸经济,强化实施差别化探索,形成适应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
阳光雨露,万物生长。与金融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日前,位于上海浦东新金桥路1599号的瑞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迎来了第一批培训班的结业。公司的投资方——瑞士金融理财规划商学院院长菲利克斯告诉记者,中国财富管理的需求迅速增长,财富管理人才缺口日益凸显。第一个班培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对在中国开展事业充满信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