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松江:做好“加减法”“分”出新时尚

2019年05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松江

垃圾生产量从每天80桶下降至45桶,垃圾临时投放点从60余个减少为8个,小区环境越来越清爽。与此同时,清洁家园志愿者从最初的16人增加到现在的60人,绿色账户使用者从300户上升到700余户,几乎实现全覆盖。作为全市首批试点的100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之一,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方松街道开元新都小区做好“加减法”,引导居民做垃圾分类的热心人,“分”出新时尚。

绿色小屋寓教于乐

从新松江路大门走进开元新都小区,右手边建成开放不久的一座透明玻璃小屋吸引了行人的关注。这座面积约10平方米的小屋采用全透明设计,推门而入,各功能区映入眼帘,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区、二手交换区、旧物改造区、酵素制作展示区等一应俱全。

“我们要将这里打造成宣传垃圾分类的前沿阵地。”开元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沈红梅介绍,这里本是一间破旧的闲置门岗,如今“华丽转身”,成为融时尚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绿色小屋,受到居民们的广泛欢迎。

修建之初,看到这么时尚的设计,一些居民好奇,询问居委会工作人员是否要建一间咖啡馆。得知是建垃圾分类绿色小屋时,他们惊喜之余纷纷竖起大拇指。“居民们没有想到,我们会把地理位置这么好的一块区域做成绿色小屋。”沈红梅说,“其实,我们的愿望就是要在最显眼的地方做好宣传工作。吸引居民走进屋看一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垃圾分类工作家喻户晓。”

就在不久前,这里上演了开放后的“首秀”——一场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小区里的家长带着孩子,用废弃的纸板搭建出精致的小房子,变废为宝;拿出家中“沉睡”已久的闲置物品,互相交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还有社区志愿者现场带领小朋友参与垃圾分类益智小游戏。小小一间屋子里,大人和孩子其乐融融,寓教于乐。

与南大门的绿色小屋遥相呼应的,是北大门的生活垃圾收集站。收集站原本普通的水泥外立面装点一新,眼前灰绿相间的外墙显得清新自然,为小区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志愿者耐心换热心

今年初,随着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居民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向深入推进,开元新都小区的撤桶工作也在稳步实施,小区面貌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块块美观的宣传展板安放在了小区地面停车棚里,一个个小巧的宣传牌错落有致地立于小区草坪中,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小区各个楼道里。这些“红马甲”就是社区志愿者,居民方玉琴是其中之一。

每天晚上7时许,方玉琴总会提上自家的厨余垃圾,走出楼道前往最近的垃圾分类临时投放点投放垃圾。自去年底开始,开元新都小区成为我区率先试点撤桶的居民小区之一。下了楼,走上三五步,在家门前投放垃圾成了历史,如今,居民们要前往指定的临时投放点投放垃圾。

撤桶伊始,许多居民不习惯,抱怨投放点远了,不方便。为此,方玉琴上门入户,对本楼道内的邻居们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告知,不厌其烦地说清楚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对居民的问题和建议耐心解答并认真记录,及时反馈给居委会。同时,与其他志愿者轮流在小区各个楼道巡逻,防止居民乱投放垃圾现象回潮……像方玉琴这样活跃在垃圾分类一线的志愿者,小区内有60名。“多亏有了志愿者,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沈红梅感慨。

每次自己出门投放垃圾时,方玉琴总是一边走,一边留意周围楼道有没有乱投放垃圾情况。一旦看见,她会主动拾起,一起带到投放点分类投放。倘若恰巧碰上想要偷懒、随地乱投放的居民,她就会及时上前制止,并耐心地引导、指正,换来了越来越多的居民热心参与垃圾分类。一次,方玉琴看见有个年轻人提着垃圾袋站在楼道前已经撤桶的地方,犹豫是不是可以扔在这里。“少走几步路,看起来你是省力了,但是如果人人都随手扔,你住在这里也不舒服的。”方玉琴说,再说了,刚吃完饭,多走几步身“体好,你说对不对?”一席话把年轻人逗乐了,连连点头,跟着方玉琴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不仅如此,方玉琴还不忘“从娃娃抓起”,每天在小孙女书包里放两个垃圾袋,教育孙女记得垃圾分类。

“我是老党员,也是楼组长,应该带头做好垃圾分类的引导和宣传工作。”说起这项工作,方玉琴的话语中满是使命感和自豪感。经过前期意见征询、宣传以及志愿者的引导和监督,小区垃圾投放点位逐步、有序撤离,目前剩下8个临时投放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