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坚持走“硬科技创新之路” 积极创建天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9CCF青年精英大会在西博城举行
5月24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天府新区提供支持的2019CCF青年精英大会在天府新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针对成都发展硬科技这一热点问题,来自全国 IT 领域和文化领域的80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行业代表齐聚蓉城,从多维角度探讨成都的历史文化、人才吸引、创新土壤、政策导向、市场布局对发展硬科技的影响,并针对成都在发展科技和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成都在发展硬科技方面贡献决策和智力支持。
天府新区欢迎与会嘉宾前来共创美好未来
近年来,“硬科技”成为了一个屡屡被提及和引用的热词,而成都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成都市五大核心支柱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成都的第一支柱产业。
而处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天府新区,重点打造的成都科学城以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经济、5G、高技术产业为主,包括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基础支撑产业;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并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能制造等各种场景应用。四川天府新区是2014年10月获批的国家级新区,承载着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四川省委将天府新区的发展列为“百年大计、省之大事”,要求天府新区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天府新区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担当公园城市首提地的历史责任,开展全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系统推进城市森林化建设,加快构建“公园体系+三级绿道+公园社区”的公园城市骨架,实施了兴隆湖、天府公园、鹿溪生态湿地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聚焦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立足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布局天府中心、西部博览城、成都科学城、天府文创城“一心三城”功能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新经济、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聚焦节点带动、立体拓展,立足打造“开放引领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天府中心打造世界级 CBD的牵引作用。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西博会等多项重大国际展会,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将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主场外交和四川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承载地。
据了解,天府新区将始终坚持走“硬科技创新之路”,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积极创建天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作为新区培育未来产业的核心支撑,布局15平方公里新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引进安谋中国、紫光集团、中科曙光、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海康威视等重大项目80余个,为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天府新区诚挚邀请大会嘉宾到新区考察投资,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除此之外,在大会主舞台外,天府新区也设立了展台,展台上的电视不间断播放着新区的宣传片,工作人员在现场为专家、学者、嘉宾详细推介了天府新区。
青年精英“思想秀”奉献智慧盛宴
5月24日上午,李飞飞、袁晓如、汪玉、张军平、胡志鹏、胡春明……这些活跃于计算科技领域的“超强大脑们”,齐聚2019CCF青年精英大会“思想秀”,在新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主会场上展现了作为“思想者”们的“有趣灵魂”,从数据库系统的回顾到最好的艺术是留白,再从大英博物馆的石刻到万维网的未来,为现场及线上参会者开启了一场脑洞大开的智慧盛宴。
“思想秀”与“科技创业秀”被称为青年精英大会的两秀。“思想秀”是一场反映计算机相关领域最新技术、新思想的演讲秀,是青年精英大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届“思想秀”围绕科技主题,共邀请了6位来自各个领域的大咖做技术分享,要求他们用清晰的逻辑、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技术发展的思辨,限时8分钟。如此高规格、高要求的“思想秀”有哪些亮点?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有着40多年发展历史的科研和产业技术领域,也是重要的基础软件设施之一。第一位“思想秀”者是阿里巴巴的副总裁,同时也是达摩院数据库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在本次报告中,他结合自身的科研和产业化经历,针对技术如何不断的推陈出新;如何不断把握客户需求,取得商业和产品化的成功;如何平衡科研和工程技术落地之间的取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数据库创新是云时代下极具挑战的技术难点。在云计算时代,云原生数据库开始崛起,在高并发、水平拓展、金融级高可用、异地多活、智能化的数据库内核以及管控运维平台等技术挑战都是云原生数据库所必须提供的关键能力。
从大英博物馆的石刻到世界第一张地图,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袁晓如从容地讲述了数据可视化构建的新世界。从 2008 年回国后,袁晓如就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研究复杂流场数据可视化。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视化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涌现了大量新颖的可视化方法和被广泛应用的系统,为各行业使用者提供了对数据的洞察力,在决策、公共事物等方面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未来的可视化将“开”往何方呢?他认为我们应该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合理推断未来的走向。比如,未来将会有融合更多通道的可视化,可以将我们的气味、视觉等多种感官综合起来。预见未来,才能更好地遇见未来。
随后,来自清华大学的汪玉教授对深度学习的电路与系统进行了展望。他提出,硬件在每个时代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游戏、打电话等应用中,都用到了芯片。复旦大学张军平教授是人工智能著名期刊IEEE Intelligent Systems的编委。他带来的“思想秀”题目是《解谜深度学习》,在演讲中,他认为端到端在人工智能里做得非常好。现在人工智能论文处于井喷状态,每20分钟就会出现一篇机器学习论文。他认为,深度学习应该找个性,而不是共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春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系统高效虚拟化及云端融合、大规模数据中心混合负载调度、面向大数据智能的分布式系统设计与优化等。在演讲中,他系统地讲述了万维网诞生的过程。他在现场互动中,纠正了我们常见的错误共识:WEB=万维网,INTERNET=互联网,二者并不一样。今年是万维网 30 年,诞生于1989年的万维网(World WideWeb)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30年间,Web从无到有,重塑了整个互联网的形态,也改变了全人类创造、组织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同时,随着大量用户在Web上创造内容及使用服务,Web也不仅是一个网络通信的平台,也成为了一个连接人、机、物的三元空间,并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平台。
近千名专家学者碰撞“硬科技”
针对成都硬科技这一热点问题,本次大会主办方特意组织了来自全国 IT 领域和文化领域的80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行业代表从多维角度探讨成都的历史文化、人才吸引、创新土壤、政策导向、市场布局对发展硬科技的影响,并针对成都在发展科技和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成都在发展硬科技方面贡献决策和智力支持。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飞飞建议成都在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才、政策、资金、产业链的结构因地制宜的结合起来,助力硬科技发展。“成都在信息产业方面具有很好的产业优势,但是对于发展硬科技需要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在一些优势领域重点发力。”
此外,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发展硬科技需要长期投入,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苦练内功,成都要做好长期规划,打造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科研平台,以此在这座城市树立和引导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市场机制。“在集成电路、新兴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网络信息、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等电子领域,成都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形成了领先中西部的发展优势。”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建议成都通过建立人才和产业聚集区,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相关硬科技。
据了解,本次大会主题为“硬科技创新之路”,共包含 4 个精彩特邀报告、多个分论坛以及精彩的“思想秀”和“科技创业秀”。在两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除了为成都发展硬科技建言献策外,还共同探讨了中国计算机行业未来十年的新思想、新技术、新产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