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态之基,天府新区“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走出去”“请进来”借脑借智,开创水生态治理新模式探索生态建设经验提升公园城市品质。
水是生态之基,天府新区“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走出去”“请进来”借脑借智,开创水生态治理新模式探索生态建设经验提升公园城市品质。
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管理水平,筑牢城市生态本底,天府新区积极探索公园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按照“遵循自然、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科学施策”治理原则,全面强化水生态系统摸底,以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案例、专业意见指导为抓手,全面加快打造“天蓝水清地绿”城市生态。
把专家“请进来”
实地踏勘 指导“把脉”
6月13日,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邀请,上海海洋大学张饮江教授莅临天府新区,就水生态治理工作指导“把脉”。环保和统筹城乡局、规划建设国土局和成都天投集团有关负责同志陪同张饮江教授,先后前往兴隆湖、天府公园、鹿溪智谷踏勘生态项目,为新区水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探索水生态治理新模式,天府新区又行动了!
在天府公园踏勘现场,张饮江教授对新区水生态治理成果表示肯定,就新区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与水质改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新区在水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加强功能定位提升,切实增强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6月14日上午,结合生态项目现场踏勘情况,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任远,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强与张饮江教授进行深入会谈,进一步研讨水生态治理策略。
会谈中,张饮江教授提出新区水生态治理新思路,针对各水生态建设项目,结合国内外先进做法,从内源和外源两个角度,系统考虑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等方面,统筹规划生态系统构建模式。同时,综合调控水生态构建系统,以“一年要素配置,两到三年巩固优化,四到五年保持稳定”时序,科学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并重,推进新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提升。
邀请水生态专家张饮江教授指导新区水生态治理,可不仅是“一次性”交流学习,早在5月份,新区考察团就“走出去”,赴上海调研学习水生态治理经验。
天府新区“走出去”
登门“取经” 深度交流
为全面贯彻落实刘任远书记在《水生态专家张饮江教授:水质生态修复景观构建》上“兴隆湖水生态修复要系统谋划”的重要批示精神,2019年5月10—11日,由环保和统筹城乡局、规划建设国土局、天投集团及白沙湖、兴隆湖水环境项目设计和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专题考察组,赴上海实地学习水生态建设和修复工作,并与上海海洋大学张饮江教授进行深入座谈交流。
5月10日,考察组一行前往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古漪园、共青森林公园,详细了解生态补水水源选择、补水前期处理、边界污染控制、水生态系统构建、维护管养模式等,就水生态系统构建中水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配置、投放、管养、维护情况进行了探讨。
5月11日,考察组一行拜访上海海洋大学张饮江教授,对水生态系统构建和管理维护进行深入细致交流。在听取公园城市建设,白沙湖、兴隆湖基本情况及其水生态构建思路后,张饮江教授对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理念高度赞许,对兴隆湖、白沙湖采取截污、分洪、补水等治理措施表示认同,同时指出兴隆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中存在谋划还不系统、措施不够细致、效果不一定理想的问题。
张饮江教授详细介绍了水生态系统构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初步提出建议。在长达4小时座谈交流中,张饮江教授关于水生态修复的理念让人印象深刻,张饮江教授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对新区水环境建设给予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水生态建设不是“一次性”工程
兴隆湖和白沙湖并非天然湖体,构建初期,其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初期设计施工上,洪峰模数、第一库水质、底泥状况、防渗夯土工艺等工程基础均对水生态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张饮江教授指出:“一定要避免用简单的工程思维来理解水生态项目”,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不同于普通的工程建设,是一个长达几年的过程,一定要顺应生物生长规律。同时,在构建期间,流域面源、管网溢流、初期雨水、底泥释放等内外源污染均可能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不可逆转破坏。
“建管并重”是构建水生态本底重要途径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水生态项目的构建,初期植物栽种和水生动物投放只是开端,后期专业管护和定期调整是水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以共青森林公园为例,在水生植物栽种完成后,后期专业团队迅速补位,系统管理、科学管控,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定期补种、适时收割,控制水生植物有序生长,促进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实现水体清澈、感官较好。
“产学研合作”是维护水生态稳定坚强保障
水生生物种类、投放顺序、生长阶段等,对水环境的稳定维持具有重大影响,切忌简单粗放,不可一蹴而就。比如,肉食性鱼类应先于草食性鱼类投放,以控制草食性鱼过量繁殖而破坏水生植物,是有经验的设计单位均掌握的一般规律,而张饮江教授对鱼类生长与环境影响细致研究指出,老龄鱼粪便污染较高,应合理调控鱼龄结构,定期“放小捞大”。又如,底栖贝类有显著的过滤泥沙、减少浊度功能,但其生长状况不好时,容易死亡沉底且不易发觉,反而造成底泥污染。
构建健康和可持续的水生态系统,必须以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融合各学科的研究团队定期诊断作保障。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搞好“产学研”结合,以天府新区水生态建设和修复为方向,设立研究课题,“产学研”团队既在前期设计时出谋划策,作为“专科医生”来“治病”,又在后期管理过程中随时掌握水生态变化,当“保健医生”来“调养”,并以前沿科学技术“研究—转化—融合”长期合作机制,为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智慧保障。
“立体化评价”是提升水生态价值重要推手
水生态系统构建目标,不能单一以某个时间的水质指标为标准,更重要是考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活力情况、对水质的影响情况。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与水质改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需要综合立体化评价,系统全面性考虑。
在植物品种选择和布局时,不仅要考虑其生态效益,适度选择适应性强、净化效果好、维护成本低、普遍应用的乡土植物品种,减少后期管护成本,也要结合水、线、岸景观打造,优先选择景观效果较好品种,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放大生态效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