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全省各地深入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革命初见成效。笔者认为,继续纵深推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产业聚集。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首先要牢牢把握住“八要素”中“产业选择”这一关键要素。要在全省形成各种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的大型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带的建设要在“大、专、特”上做文章。具体可大力支持各地根据区域实际发展1-2个适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并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项目,形成“一县一品”或“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所选择的产业规划基础配套设施、技术服务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等,打造产业品牌,形成产业集聚。
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推动农村生产资源优化配置。一要在稳定承包责任制,分离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放活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集中、规模、增效、规范、有序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形成政府、农民、产业化经营者三方共赢的局面。二要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妥善处理撂荒土地。具体需规范土地流转原则、形式、审批程序、土地用途、流转期限及土地级差等,以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要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土地流转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四要积极培育各类承租主体,发展各种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协会),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农业融资环境。继续深化目前一个省领导领办一个产业的思路,把省领导领办产业转变为领办“产业带”。产业带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并围绕产业带规划基础设施、农技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加工体系、品牌体系等,形成“一个产业带,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形式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的配套服务,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加快农村征信工作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监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多层面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主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各种大型产业带建设为基础,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工业园,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着力改善企业投资环境。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发展的扶持鼓励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根据农户需求开辟新的服务渠道,增加新的服务内容。
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提升贵州农村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带建设为基础,形成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带动一个优势产业、形成整套产业链条、培育系列产品品牌的格局。把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建设融合起来,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采购储藏运输等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并不断加强对标准化生产的管理力度,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公信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要继续发挥基层组织的产业引领作用。可打破行业、身份和地域界限,大胆选用思想解放、开拓进取、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进入村支两委。二要深化基层农技服务体制改革,围绕产业布局加强县区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技人才培育、激励机制。三要建立科学的技术推广体系,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现代市场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四要坚持招商与引才相结合,在招商引资中引进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加紧对农业生产一线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之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深加工技术升级改造的中坚力量;挑选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农业生产队伍,从而保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在降低非生产性成本方面,应优化政府财政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把土地整治、良田改造、水利建设等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尽量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基础设施等非生产性成本的投入数量。在降低生产性成本方面,一要保障农资供给,出台政策对农资生产、运输、经营等环节给予优惠和扶持,建立农资风险调节基金。二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特别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批零差价的管理,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行为,确保政府各项价格调控措施落实到位。三要建立农资补贴机制,加强农资淡季储备力度,发挥农资储备企业的经营优势,平抑市场供应价格。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管理费补贴或税收减免,鼓励和引导建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并在税收、财政上给予支持。建立并不断充实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拿出部分支农资金和救灾款来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将农业补贴转化为保险方式支付,形成长效的农业保障机制。
优化产业流通条件促进农产品有效流通。一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二要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整合各地已有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三要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并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四要鼓励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提供人才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