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汽车列队前行,车灯闪烁,始于桥这头,止于桥那头——一场特殊的竣工仪式以大桥建设者亲自驾车通过而宣告开始。烈日炎炎而凉风习习,慢行在桥上的每一位成都天投集团的建设者,看着窗外斜拉线缆和河水掠过,两年多的辛苦和骄傲同时涌上心头。7月1日,经过上千名建设者奋战910个日夜,连接新区锦江两岸的云龙湾大桥正式通车。
通车现场 建设者眼含热泪收获喜悦
天府之声记者在通车现场看到,烈日下的云龙湾大桥巍峨挺拔,气势恢弘。一群建设者拉着横幅,在桥梁前方合影。随后,数辆车列队缓慢前行,驶过整座大桥,向工程致敬,向付出致敬。
成都天投集团年轻的工程师罗李陶参与了大桥整个建设过程。自开工以来,他几乎每一天都要到工地,遇到图纸问题、现场细节问题,更是要组织专家论证、考察,现场协调会召开了不止50次。终于盼来大桥竣工通车这天,罗李陶开车和同事的车一起列队驶过大桥,过去每一天的画面和眼前的云龙湾,在脑海中不断交替。在现场的每一位建设者喜气洋洋,却眼含热泪。
天府之声记者看到,上有蓝天白云烈日当空,下有锦江江水连绵不绝,沿江树木郁郁葱葱,草坪绿道平整美观,云龙湾大桥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壮美。
“天府之门”跨越锦江迎接八方来客
云龙湾大桥项目位于天府新区锦江生态带,为锦江生态带整治项目(二期-锦江桥梁建设)跨越锦江三座桥梁之一,主要衔接益州大道锦江南北两岸,距锦江上游在建的天保湾大桥1.6公里,距下游已建武汉路锦江桥1.2公里。益州大道标准宽度为40米,为双向六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在云龙湾大桥段拓宽为64米。桥梁北起益州大道与规划道路交叉口,向南依次跨越北岸滨江路、锦江、南岸滨江路后下地,全线长1119米,并预留远期有轨电车通行空间,桥梁近期按双向8车道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
大桥高度达67米的“门”字形结构,寓意“天府之门”,象征着天府新区敞开大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大桥的主桥桥面铺装采用了超高韧性混凝土,能有效减少诸如脱层、推移破坏、车辙破坏与纵横向裂缝破坏等钢桥桥面铺装病害,是四川省范围内首次在大跨度桥梁上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
云龙湾大桥作为天府新区连接老城区的又一条南北主通道益州大道上跨越锦江的重要节点工程,大桥的建成投用,极大地强化了老城区与新城之间,特别是新区锦江南北两岸的交通联系。
技术创新 为我国桥梁技术作贡献
据了解,新形势下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功能优先,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安全、美观、时尚、和谐”的科学建设观必须贯穿桥梁设计的始终。云龙湾大桥的建设,不仅为新区人民提供交通便利,也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景观艺术方面,桥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具有结构美学,同时桥梁的持续发展在于与文化紧密相连,能被世人流传与称颂的桥梁无一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云龙湾大桥设计创意取义“天府之门”,方型门式塔柱,方正挺拔,在塔柱高度方向设置 4 道外凸棱线,增加桥塔的层次感。同时,在塔身四面形成局部内凹面,增加桥塔的造型。
桥塔之间设上横梁连接,增强桥塔横向稳定性。整个桥塔高端大气、棱角分明。夜间,采用暖色系为主的灯光点缀主梁、桥塔、吊索索夹及桥名等部位,从空间手段、时间手段和色彩手段三方面,对桥梁造型和景观进行“再创造”,使得桥梁建筑的人文造景和周围的自然景色完美融合、统一。
连接锦江两岸 助力新区建设发展
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天府之声记者,益州大道作为天府新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出入城主干路,串联成都市主城区、天府新城、产业研发创新功能区及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是天府新区总体规划中重要骨干道路,对于加快成都市路网的完善、促进区域一体化及推进组团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云龙湾大桥是干线上重要桥梁,衔接益州大道锦江南北两岸,有效地打通了南、北两岸的区域交通,有助于加快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重大项目和公建配套处一位全程参与了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著名建筑学家、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与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画意诗情”。云龙湾大桥就是这样技术与美感兼备的建筑,而桥梁与文艺作品结合,必将美轮美奂、更具魅力。“让我们共同欣赏和领略它们的不朽风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