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各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总体格局
一是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各区经济总体平稳,多数区较好完成年初目标。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增速达8%,领跑其他各区;黄浦、徐汇、长宁、静安等中心城区和嘉定、闵行等制造业大区基本实现6.5%的增速;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达7%以上。从区级财政收入来看,与前两年的高速增长相比,增长势头普遍放缓,中心城区增速基本维持在5%-6%的区间,近郊区增速大致在6%-8%的区间。浦东全年完成超过1000亿元,增速达7%,金山、奉贤和崇明等区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二是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显现韧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各区工业经济仍保持一定增长。浦东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嘉定、闵行、松江、宝山等工业大区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汽车行业市场低迷等内外双重压力下仍完成了年度目标,发挥了工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对外贸易虽出现了一定回落,但在企业抢出口、抢订单推动下,总体呈现平稳。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流通市场好于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郊区投资经历了上半年环比下滑后,伴随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增速开始回升,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提振了经济发展后劲。流通和消费方面,随着“上海购物”品牌的打响、新兴消费规模的扩大以及新零售格局的进一步演进,各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好,实现了平均7%的增长水平,且郊区消费亮点普遍多于中心城区。浦东新区传统商业借助业态转型再次焕发活力,业态丰富的商圈增长达14%,其中佛罗伦萨小镇、国金中心等以名品消费为主的购物中心业绩高速增长,分别达26%和16%等,远高于整体增幅。
(二)发展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从总量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的特征明显。经济增长保持平稳。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看,近3年上海各区基本保持了5%-8%的增速水平。与前两年相比,2018年各区增速略有下降,平均低于前两年1-1.5个百分点,且中心城区下降幅度大于郊区。这一方面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郊区经济增长点多、产业结构更加多元、抗风险能力更强相关。结构效益优化协调。从财政收入看,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增速分别保持在5%-6%和6%-10%的范围,区级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成为常态,呈现结构双优化的特点。各区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大致保持在11%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税收占比上升,房地产业税收持续下降,制造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松江区实现工业税收24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2%,占全区税收的48%,房地产税收比重降至20%。2018年前11个月,浦东新区制造业、金融业、商贸业等重点行业税收占比达52%,房地产业税收占比为12.5%。闵行区、虹口区房地产业税收占比较上年分别下降2.0、2.1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发展更多倾向实体经济的特征明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三季度以来,伴随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业投资增速回升,大部分郊区工业投资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奉贤等区超过年初计划目标。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去库存化率降低等因素影响,各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普遍低于前几年水平,中心城区增速普遍下降或呈个位数增长,郊区受保障房建设带动,部分区增速为正。内外资引进齐头并进。伴随着国家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措施的推进,上海招商引资形势并未因中美贸易摩擦而出现严重恶化。各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普遍实现增长,嘉定、松江等在大项目、高端项目、总部项目的带动下实现超50%的增长。在自贸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利好政策影响下内资进入开始提速,引进企业规模、行业影响力、发展潜力明显提升,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布局上海。闵行区创新招商模式和财力分配机制,莘庄工业园等重点园区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共4家。黄浦区通过政府招商和专业公司招商“双轮驱动”,成功引进大健康、新消费、科创等领域优质企业入驻。虹口区通过制度供给,吸引了复星铁投、宝马研发中心等优质企业纷至沓来。静安区积极当好“店小二”“楼小二”,引进税收千万级以上项目19个。
三是经济发展更多依赖创新驱动的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实体经济抗风险的中流砥柱。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3.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个百分点。浦东、杨浦、嘉定、青浦等多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2018年前11个月,奉贤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产值比重达23.8%,金山区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松江区、长宁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增速分别达30.2%、10.7%。徐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出7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势迅猛,能级不断提升。2018年前11个月,静安、宝山、黄浦、长宁、虹口等区的现代服务业区级税收占比分别达95.80%、72.93%、65.90%、65.76%、58.00%,对税收的贡献稳步提高。静安区南京西路集聚带大力发展“后街经济”,黄浦区“金融+产业”跨界融合取得突破,上海电气创投、中票信息等项目成功落地。浦东新区信息服务业增势强劲,支付宝、百度、咪咕视讯、聚力传媒等新老行业巨头汇聚。宝山区“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迅猛,云集300多家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00多亿。嘉定区新兴商业蓬勃发展,盒马鲜生、京东无人超市等新零售项目加快布局。杨浦区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完成区级税收占比34%,同比增长3.4%。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徐汇区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40余个国家4万余名嘉宾17万人次参会观展,引进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腾讯华东总部、商汤超算中心等一批创新类标杆企业,预计全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实现产出210亿元,同比增长30%。杨浦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类企业快速发展,2018年新增6家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累计超过100家。宝山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同比增长25%,率先成立区级知识产权服务联盟,专题申请量同比增长20.6%。奉贤区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虹口区着力打造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创新示范区等科技类项目,全年科技类企业贡献区级税收同比增长28.7%。嘉定区预计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突破1000家和200家。闵行区“零号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累计引入项目550余个,培育科技创新企业350余家。
四是经济发展更多强调质量效益的特征明显。楼宇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8年,长宁、黄浦、杨浦等区的重点监测楼宇单位面积税收分别达到5460元/平方米、4732元/平方米、2559元/平方米。虹口区积极制定楼宇转型升级办法、园区转型升级办法,进一步优化服务和管理,入住楼宇的企业贡献率逐步提高,全年楼宇经济区级税收37.4亿元,同比增长23.2%,亿元楼达到30幢。普陀区前11个月税收亿元楼已达21幢,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全区重点商务楼宇税收合计54亿元,同比增长约6%。园区经济蓬勃发展。闵行区2018年前三季度四大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地均税收产出为10.78亿元/平方公里,最高的莘庄工业区可达15.88亿元/平方公里。黄浦区前11个月文创园区完成区级税收5.2亿元,亿元园区数量达6家。虹口区园区经济区级税收8.5亿元,亿元园区达7个;普陀区前11个月6个文化园区、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分别实现总税收贡献0.5亿元、33亿元和18.1亿元。
二、2019年上海各区经济运行趋势判断与政策建议
2019年,各区经济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增长势头,但增长动能减弱,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日益趋紧,贸易保护主义等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但外部风险挑战增多,中美经贸摩擦走向、环境成本等因素推动下的产业链重构、实体企业市场预期不佳等,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任务艰巨。在上述形势下,2019年上海各区经济发展进中有“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预计各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将比上年有所下降,并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明显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上海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鼓励各区自我加压、奋勇争先,全力支持和推动各区巩固好“稳”的基础,储备好“变”的应对政策,把握好“进”的节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共同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
一是加强“亩产论英雄”的政策支持。重点是拓展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容量,支持各区加快工业用地调整,精准盘活存量土地。二是支持各区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充分发挥产业地图对各区的产业引导作用,实现产业布局、规划用地、项目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强产业项目导入的统筹联动与区域平衡,加快重点地区产业开发与转型提升。三是鼓励各区“扬长补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针对中心城区空间受限特点,借鉴纽约“硅巷”式发展模式,嵌入式集聚发展轻资产高科技企业。
(二)深化改革开放,积累区域发展新优势
一是抓住自贸试验区新增片区契机,扩大开放力度,形成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的规模覆盖效应,力争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和实践突破。二是推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向营运环节倾斜,有效推进落实减税降负政策,提升企业实际感受。三是推动落实民营企业发展“27条”,支持民营企业向产业链高端、价值链顶端和创新链核心转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成立总部,推动民营企业制度改革和企业建设。
(三)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形成支撑合力
一是完善上海服务长三角的空间战略布局。重点加强沪浙、沪苏跨行政区城镇圈协同规划以及临沪区域合作,加快郊区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二是扩大“上海服务”面向长三角的服务半径,强化资本市场相关服务的辐射力,延伸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服务网络,加强社会民生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对接和辐射。三是加强高端高新领域产业合作与区域引领,深化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建设,支持嘉定探索G15先进制造业长廊发展战略,加快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鼓励张江、漕河泾等标杆性园区拓展布局,打造经济共同体。
(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和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破解区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完善郊区轨交布局,探索城乡统一的建设资金分担机制,继续加大对郊区医疗、教育以及生态等设施建设的市级财力支持。二是支持涉农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进一步提升“三品一标”认证率和郊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鼓励集体经济以股权方式参与园区开发,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收益水平。三是推动城乡建设管理和公共治理能力均衡提升,持续深入开展“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美丽乡村”等建设,在城乡区域环境改善、居民文明习惯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下功夫。
(五)加强主体责任落实,防风险、促稳定
一是做好储备项目释放和稳增长的预期管理,紧抓新项目落地、新主体引进,组织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二是着力保持房地产与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继续严控区域住宅项目价格,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长租公寓管理力度,防范“变种”金融产品衍生。三是补好社会民生保障短板,聚焦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进一步关注以白领为主的短期结构性失业人群,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劳动纠纷调处、失业救济保障等机制的协同支持,加大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力度。四是加强市级层面对城市有机更新相关制度政策的集成与创新,因地制宜开展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以及环境整治亮点项目、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邻里中心、“市民驿站”等建设,让老旧小区居住人群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六)优化市、区管理体制,形成更好发挥区域特色、增强整体合力的发展格局
一是加强市级统筹与差别化管理,增强区级发展自主权限,发挥好各级力量的能动性。二是不断优化财政收入分配与事权支出责任划分。三是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的成效评价与考核。重点推动各区提升城市经济密度、投入产出效率和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撰稿:高骞、吴也白分别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处处长、副处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