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绿色发展迎来新契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进绿色发展”,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将“美丽”列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这既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也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绿色理念引领走向可持续的新模式。2018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湖南省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思想,切实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思想行动自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早在201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并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省“一号重点工程”、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防污治污行动取得显著成果: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8,在全国率先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成为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走出了“湖南经验”,创出了“绿色湖南”。绿色发展是“四个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湖南的特色和亮色。因此,湖南的发展应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题,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勇立潮头。
二、湖南绿色发展面临新挑战
湖南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湖南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
(一)从过去来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遗留问题突出
一是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已发现各类矿产143种,37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中国前5位。但多数县域因长期无序开采、管理缺失,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率偏低,未实现无害化生产,煤矸石等废弃物堆放不断增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下降,采煤塌陷区及道路破坏扬尘问题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占全省煤炭保有储量92%的资宜、郴耒、茶醴、祁零、邵阳、涟源、韶山、黔溆、桑石等9个煤田的煤矿区犹如一个个生态破坏器,后期生态恢复治理工作量大,时间周期长。
二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湖南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市场化程度较低。再则,湖南省水资源相对较丰富,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内河航线贯通95%的县市和30%以上的乡镇。但是湖南水资源利用属于污染型缺水。湖南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行业一直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湖南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虽然湖南省政府对全省的工业比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大幅度的调整,但是工业结构的升级,企业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导致了短期内,工业比重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时而为正,时而为负。只有当企业彻底转型之后,工业比重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才能得以降低。
此外,湖南还存在着冶炼行业对废渣无害化处理低、排污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较大;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尾气污染不容忽视等问题。湖南绿色发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二)从现在来看,公民生态意识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广度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可度偏低,一些地方部门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存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等现实问题
一是人们的环境道德观念、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的教育亟待加强。据调查,很多人患有“节约冷漠症”。比如大多数人对办公室的空调、灯、电脑经常开着不关无动于衷;对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待机状态熟视无睹。个人消费需要对环境负责任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近些年来,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湖南省先后制定实施了《湖南省生态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5)》《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湖南省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评选发布办法(试行)》、《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湖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这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但针对生态安全的预防性的法律有待增强;有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也有待加强;关于地方职能部门职责划分和联动整治环境污染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从未来来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完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永恒的发展理念,没有终点。在绿色发展的路上,湖南仍需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据2015年湖南省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7.63%。人均耕地0.9亩,稻田镉污染超标率达35.6%,湘江流域部分江段饮用水重金属含量超标。湘、资、沅、澧四水及其主要支流两岸中,幼林多、近成熟林和成熟林少,用材林多、防护林少。森林植被蓄水保土和防洪减灾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生态环境脆弱,加剧了水土流失以及水、旱等灾害的发生。因此,湖南提出奋斗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左右,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91万亩;到2030年要实现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3500万吨,水土流失总治理率达到70%以上;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重点推进湘、资、沅、澧干流和洞庭湖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展望2050年,在全省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
三、构建湖南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绿色发展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主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度量衡。湖南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驶入中国经济的快车道,还需要将绿色发展作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主色。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将绿色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绿色发展主流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价值观层面加强宣导,凝聚社会共识。我们必须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弘扬,使之进一步根植于全省人民心中。不断提高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二是政府应减少环境保护部门职责的交叉,建立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三是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提升政府职能实现的效果。可以积极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以鼓励排污效果达到更高标准的企业;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减低税费等方式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空调、新能源电器等节能产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观念逐渐落实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四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促进制度体系内容系统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协调个体行为,以实现经济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建立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有偿使用制度及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即“受益者付费与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再则有必要深化税费改革,通过对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的经济行为征收生态税、环境税、资源税,抑制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开发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绿色发展中实现湖南高质量发展。
(二)绿色发展是湖南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亮色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湖南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具有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湖南先天条件好、绿色资源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湖南应该充分利用其“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和国家中西部开放的政策优势,通过“绿色湖南”这道亮色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全省上下需要正确定位,主动担责。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科学制定规划,积极稳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加强省内协调,发挥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协调解决跨部门事项,实现多方联动,精准发力。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本地本部门落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查,借势借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地落实。全力抓好污染防控,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治理、废气排放治理、重金属污染整治、固体废物治理、非法采砂整治、湿地修复等问题。参与长江经济带规划环评,对全省工业园区进行排查清理,推动园区专业化功能布局和新建工业项目入园管理。三是坚持机制创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有着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上的11个省份又有着显著的产业梯度,湖南应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立足自身独特的绿色资源禀赋,通过错位发展和合理布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四是坚持共建共享。湖南要主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联动,共同推进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对接、技术共享、市场统一等方面的工作。以园区与绿色产业合作为切入点,探索在合作内容和机制上的新突破,共同推进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着力于缩小东中西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同“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融合,为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的绿色走廊作出“湖南贡献”。
(三)绿色发展是湖南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的,不再仅仅是求温饱,更多的注重生活品质,这里的品质则侧重于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美丽生活。湖南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湖南,就是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代表着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绿色为发展的底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用绿色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南的武陵山、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具备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可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林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结合、林牧结合,产业升级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注重打造“湘字号”绿色品牌,目前湖南域内已经形成了以油茶、烟叶、中药材、黄花菜、黄桃、猕猴桃、黑茶等具有国际地理标志的特色贫困地区发展区域性种植业,应加大贫困地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通过绿色发展为底色,带动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勤劳双手走上致富道路。二是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城镇化理想,自然也是每一位国民的人居梦想。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也是每位国民留住乡愁的愿景得以实现的保障。湖南实现乡村振兴,还得以绿色发展为底色。首先加强生活空间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尽可能节能、节水、节材,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智能化管理;其次促进产业与生态有机结合,加强对乡村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强化乡村分区功能,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打造美丽景观;最后改进乡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的绿色回收及再利用制度,实施农村村容整治和清洁河道行动,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宋代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历史刻画,重新搬进现实,着重打造“生态化、微田园”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三是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本身就是一项独特的工程,它不像一条路修好了,就可以通车了,也不像一座房子建好了,就可以入住了,它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向往对环境的需求是不断递进的,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绿色、呵护绿色以及用绿色点缀生活,让充满绿色的生活实现“人诗意地栖居”的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湖南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不竭的源泉。
(撰稿:周旋 衡阳市委党校讲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