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出去 请进来 做好天府新区“水文章”

2019年07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天府之声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水资源丰富,做好“水文章”是必备、必须,且大有可为的。“ 走出去 ”“ 请进来”,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管理水平,筑牢城市生态本底,天府新区积极探索公园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按照“遵循自然、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科学施策”的治理原则,全面强化水生态系统摸底,以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案例、专业意见指导为抓手,全面加快打造“天蓝水清地绿”城市生态。

走出去

取经上海 拜访专家

5 月 10 日,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环境保护处工作人员庞雯来到上海出差。她是天府新区赴上海水环境考察组的一员。这个考察组的成员包括环保和统筹城乡局、规划建设国土局、成都天投集团及白沙湖、兴隆湖水环境项目设计和建设单位有关人员。

为什么会有这次行程?为什么是上海?要去上海考察什么?今年3月23日下午,在第九届园冶高峰论坛分论坛“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上,上海海洋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张饮江教授作了题为《水体生态修复及景观构建》的演讲,介绍了许多水生态治理知识。

近年来,他主持了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积累了大量成功的实践案例。2005 年开始,张饮江带领的团队在一片厂房林立的工业遗址上,研究建造世博后滩湿地公园,经过多年努力,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上海唯一的湿地生态系统。

“兴隆湖水生态治理要系统谋划。”4月20日,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在这篇报道上批示,转发给环保和统筹城乡局、规划建设国土局、天投集团研究解决。取经上海,约访权威,这个主题被第一时间确定下来。

取经上海,经过精挑细选,考察组定下来三个点位: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古漪园、共青森林公园。“这些点位都是对应天府新区的水环境情况确定的。”庞雯介绍,共青森林公园对公众开放的程度与兴隆湖类似,可以作为兴隆湖水环境提升的参考;古漪园是一个苏式园林,其水量不大,但是水质保护具有参考意义。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是此行考察的重点。在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从取水口流经引水渠,到达滴水瀑。江水沿着滴水瀑缓缓流下,在生物膜的作用下得到初步净化,随后,江水进入到由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湿生植物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最终,通过湿地生态系统的逐级净化,水体整体指标达到三类水标准。

“白沙湖正在建设,我们希望能通过学习世博后滩湿地公园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同时,这些经验对兴隆湖的水生态治理也有借鉴意义。”一天的实地走访,庞雯和考察组成员带着厚厚的一摞笔记回来,大的,诸如生态补水水源选择、补水前期处理、边界污染控制、水生态系统构建、维护管养模式等;细的,诸如水生态系统构建中水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配置、投放、管养、维护情况,他们都一一记录在册,带回天府新区对应研究。

考察的第二天,5月11日,考察组与张饮江面对面。“张饮江对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理念高度赞许。”庞雯回忆,座谈进行了整整4个小时,天府新区的考察组介绍了天府新区的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以及白沙湖、兴隆湖基本情况及其水生态构建思路。张饮江提出“系统谋划”“精细化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直指天府新区水环境修复核心。

最后,张饮江接受邀请,来天府新区实地指导。

请进来

实地踏勘 “把脉”“开方”

6月13日,张饮江如约而来,实地踏勘兴隆湖、天府公园、鹿溪智谷生态项目。这一次,他要望、闻、问、切,为天府新区水生态环境把脉、开方。

“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与水质改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新区在水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加强功能定位提升。”庞雯回忆起张饮江的“把脉”结论:张饮江提出新区水生态治理新思路,针对各水生态建设项目,结合国内外先进做法,从内源和外源两个角度,系统考虑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等方面,统筹规划生态系统构建模式。同时,综合调控水生态构建系统,以“一年要素配置,两到三年巩固优化,四到五年保持稳定”时序,科学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并重,推进新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提升。

“药方”系统又细致。举个例子,张饮江提出,水生生物种类、投放顺序、生长阶段等,对水环境的稳定维持具有重大影响,在投放时切忌简单粗放、一蹴而就。比如,肉食性鱼类应先于草食性鱼类投放,以控制草食性鱼过量繁殖而破坏水生植物;再如,老龄鱼粪便污染较高,在兴隆湖的水生态提升过程中,应合理调控鱼龄结构,定期“放小捞大”;又如,多关注底栖贝类的生长状况,因为底栖贝类虽有显著的过滤泥沙、减少浊度功能,但其生长状况不好时,容易死亡沉底且不易发觉,反而造成底泥污染。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水生态构建不是‘一次性’工程,建设后期的持续调控和管理关系成败,水生态建设最终是融合工程建设、制度设计、科学管理的一个长期过程。”在汇报材料中,考察组涉及的三个单位这样总结。

怎么干

三分建设 七分管理

如何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经验来指导实践?考察组总结所得、所思,结合天府新区水生态实际情况,谋划着下一步工作安排。

“建管并重”是构建水生态本底的重要途径。兴隆湖和白沙湖并非天然湖体,构建初期,其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初期设计和施工上,洪峰模数、第一库水质、底泥状况、防渗夯土工艺等工程基础均对水生态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长达几年的过程,要做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水生态项目的构建,初期植物栽种和水生动物投放只是开端,后期专业管护和定期调整是水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以共青森林公园为例,在水生植物栽种完成后,后期专业团队迅速补位,系统管理、科学管控,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定期补种、适时收割,控制水生植物有序生长,促进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实现水体清澈、感官较好。

“产学研合作”是维护水生态稳定的坚强保障。“构建健康和可持续的水生态系统,必须以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融合各学科的研究团队定期诊断作保障。”考察组提出,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搞好“产学研”结合,以天府新区水生态建设和修复为方向,设立研究课题,“产学研”团队既在前期设计时出谋划策,作为“专科医生”来“治病”,又在后期管理过程中随时掌握水生态变化,当“保健医生”来“调养”,并以前沿科学技术“研究-转化-融合”长期合作机制,为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智慧保障。

“立体化评价”是提升水生态价值的重要推手。水生态系统构建目标,不能单一以某个时间的水质指标为标准,更重要是考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活力情况,对水质的影响情况。“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与水质改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需要综合立体化评价,系统全面性考虑。”考察组建议,在植物品种选择和布局时,不仅要考虑其生态效益,适度选择适应性强、净化效果好、维护成本低、普遍应用的乡土植物品种,减少后期管护成本;也要结合水、线、岸景观打造,优先选择景观效果较好的品种,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放大生态效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