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理州乡村振兴开新路

2019年09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大理日报

  8月19日上午,记者前往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委会鸡茨坪村采访,走进村里,只见矗立的情人石、果实累累的核桃树和多彩绚丽的花海,绘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我们鸡茨坪自然村有73户299人,耕地188亩、林地4000亩,森林覆盖率90%,古核桃树六百多株,挂牌保护五百多株。被列为乡村振兴州级重点试点村以来,村里积极引进漾濞县光明云上村庄农业旅游公司和景漾别苑,以政企合作、土地入股的方式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搭建以光明村委会电商服务站为主的农村销售网,开辟出了一条因村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向记者介绍。

  “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变化很大,除了一年3万元至5万元的核桃收入之外,还有每年每亩600元的土地入股分红。我儿子在石门关的旅游公司上班,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还可以随时照顾家里的事,儿媳和我们老两口就在家里开农家乐,一年有5万元到7万元的收入。在家就能赚钱,这种日子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50岁的张水祥抱着小孙子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这只是我州因村制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州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经验,以融合促振兴,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共选择了12个乡镇、25个村开展试点,并对其中5个村进行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撤并搬迁类四种村庄类型的重点试点,现已初见成效。

  战略责任与考核激励相融

  2018年3月,我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大理州“三农”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明确州、县市党政主要领导为“三农”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责任人,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实行领导责任制、重点工作责任制、定期巡查制、定期通报制、追责问责制、考核激励制。在定岗定责、追责问责的同时,运用《云南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大理州县市综合考评实施办法》考核结果,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坚持在“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试点目标与编制规划相融

  我州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及时研究编制试点规划或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努力将试点村打造成“农村人待得住、城里人喜欢来”的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综合体验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编制方案时把“记得住乡愁”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着力打造“中国乡愁第一村”典范;巍山县大仓镇大三家自然村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积极探索撤并搬迁类村庄建设并取得积极进展;宾川县金牛镇柳家湾村华侨社区积极探索城郊融合类村庄建设,着力打造“侨文化牌”;鹤庆县草海镇板桥村结合本村实际,编制实施农村宅基地统规统建、统规自建方案,取得初步成效。截至今年7月10日,全州25个试点村总投资19.24亿元,其中5个州级重点试点村项目建设总投资2.63亿元,占5个村项目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把传统白族扎染文化有机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以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祥云县王家庄社区依托革命英烈王德三故居红色传承教育基地,大力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云龙县诺邓镇天池村依托天池风景和麦地湾梨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南涧县南涧镇西山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艺术为载体,用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巍山县马鞍山乡三胜村以红雪梨品牌文化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今年3月,大理市周城村、祥云县王家庄社区等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相融

  为巩固提升自然村村民自治试点成果,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作用,我州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客事从简,2018年农村客事数量和农民客事支出均压缩近四成。鹤庆县西邑镇西邑乔仁甸村建设了法治宣传和体育锻炼为一体的活动广场,让群众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学习法治知识;宾川县金牛镇罗官村党总支通过会议研究设立“移风易俗”奖,并对15名小组干部和11户农户进行了表彰奖励,引领带动乡风越来越文明;弥渡县密祉镇永和文盛街村唱好“小河淌水”曲子,用花灯传唱的方式宣传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见习记者李文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