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9月26日电(王天翊)9月26日,“苏写高质量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民生活高质量”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发布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目前,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7.6%,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非常接近,江苏将继续全省发力,跑好小康社会建设“最后一公里”。
数据讲述发展路 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人民生活好不好,人民说了算。发布会上,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用江苏镇江一位离休老人的家庭账本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人民生活的变化。
这位老人姓叶,自1949年参加工作起便开始用账本记录家庭的收支状况。70年来,45本账本记录了叶家的生活变迁:从1966年全家负债76.87元,连续多年入不敷出,到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扭亏为盈”,从1990年家庭存款突破万元,到2000年家庭存款突破10万元。数十年如一日,叶老笔下“小家”的账本,累积成为国家、社会这个“大家”发展变化的时代印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在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记录和印证着这一连串变化。1951年,江苏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8.4%。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出台,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2018年,江苏全省人均GDP11.5万元,在世界范围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462元,比1951年增长了285.7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67元,比1954年增长177.5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6.1%和26.2%,这意味着,人民生活富足起来了,拥有了更多“闲钱”投向旅游、保健与文化娱乐、升级消费、多元发展。
刘兴远说,从数据中,我们能看到改革开放后,江苏居民的食品消费实现了从匮乏到富足的历史性巨变,衣着消费也越来越注重从“穿暖”到“穿美”;耐用品消费从无到有,不断升级换代;交通通信方式实现了从落后到现代的转变,文教娱乐和医疗卫生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江苏正在谱写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全省织密保障网 着眼建设“大民生”
住有安居,病有好医。这是越来越多江苏人的切身体会。不仅如此,聚焦教育、社会保障、扶贫、就业等民生关键问题,全省各市各显神通,各具亮点,密密织就保障网,为江苏的“大民生”建设提质增效。
今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江苏常州环卫工人黄峰一家实现安居梦的故事。1996年,黄峰一家从安徽来常州务工,与人合租在狭小的出租屋里。2013年以来,常州将环卫工人纳入了公租房保障对象,黄峰一家申请到了一套两居室的公租房,每月房租仅170多元。在常州,不断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让800多名无房城市环卫工人圆了安居梦。
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曹佳中自豪地介绍,常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全覆盖工程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此外,常州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居民医保、新农合“两保合一”和城乡低保一体化,让常州的民生建设又添亮点。如今,常州190多万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医保、低保待遇,大病保险达成了大市范围内参保人员全覆盖。
“常州始终把增加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把群众的关键小时当成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坚持民生领域‘建体系’与‘优质量’同步。”曹佳中介绍,目前常州市全面小康指数位居江苏第4,全国第12位,“常州的民生建设,有品牌,有特色,有亮点。”
而在江苏镇江,构建新兴产业集群,拉动创业就业,正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潘早云介绍,以共给侧改革为主线,富民增收是最应该干、必须干好的事情。近年来,镇江市构建起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以旅游、文化和物流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以丘陵农业、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成为了富民增收的主要路径,创业就业成了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如今,镇江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1年的3.26%下降至2018年的1.78%,连续164个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学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了让老百姓的未来“亮起来”,镇江市还深入实施了“健康战略”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自1994年在全国在早启动“两江”医保改革试点以来,25年来,镇江全市医疗费用年均增幅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大额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最高达98%,“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即使是江苏年轻的城市泰州,也后来发力,打造出教育这块民生建设亮点工程。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学锋说,泰州建市仅仅23年,从一个县城的标准开始,稳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每年安排全部财力的75%、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让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都迈上了新台阶。
王学锋说,泰州人在教育问题上,有着深刻的情感和深切共识,过去,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保证让孩子上学,现在,泰州制定了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终身教育开放融通发展的总路径,保证全市每一个家庭的孩子和每个想要学习的市民都有学上、就近上、上得起,全力建设“优教泰州”。
“发展教育,既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让社会普惠效益显出来,也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泰州正全力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增强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通过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救助全覆盖,为脱贫致富造血活血。”王学锋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