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区域生态共建打造成眉绿色优质生活圈

2019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天府之声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与眉山管委会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启动

 成眉同城化建设,提升环成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建设安全绿色生态体系,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9月底,《四川天府新区成眉同城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将携手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环境准入,以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联防联控为突破口,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联防联控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两地流域和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跨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查处,改善片区整体环境质量,共同建立成眉地区绿色优质生活圈,率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两地可持续发展。

探索统筹规划 共建协调发展

按照框架协议的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将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加强规划对接、统筹资源配置、强化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探索突破行政壁垒,统筹规划,实现两地环境基础设施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加大资源共享力度,深化合作事项,优化改善合作环境,落实合作举措,打造区域发展亮点,形成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合力。联防联控,信息互通。加强资源节约,建立两地生态环境信息交流互动,共享污染源清单和非道路机械移动源管理系统等平台,加强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执法、环境监测、产业发展、宣传教育、环保志愿服务等方面信息沟通,实现生态环保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增强空域、流域污染的联防联控。

据悉,为推进框架协议落到实处,双方将成立天府新区成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合作事项的协调和决策;设立天府新区成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专责小组,制定生态环保合作三年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合作方案,并全力推进。原则上,双方将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开展联防联控 保障生态安全

开展水污染联防,围绕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共同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持续推动两地水质稳定达标。大力推动柴桑河、东风渠等跨界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柴桑河、黑龙滩东风渠流域范围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柴桑河、东风渠沿线排污企业、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等污染防控工作,加强对各自辖区内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和监督执法。

强化大气污染联防,强化联防联控措施,共同探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PM2.5、PM10等重要污染因子区域防治途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推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大气专项联合执法、机动车污染源头控制等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落实四川省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中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逐步建立并实施更加严格统一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拟定标准统一、措施一致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共同推动天府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合作,积极开展固体废物转移及处置、危险化学品管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合作,开展跨区域危险废物转移合作对接试点;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共同打击无证经营、非法转移、倾倒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等方面合作。

管理执法联动 信息合作共享

积极推进环境管理联动方面,首先推动天府新区总体规划、两新区环境保护相关规划联动,协调一致,适时编制天府新区成眉同城化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统筹两地环境功能区布局、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共同谋划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确保两地生态环境共同改善;充分考虑两地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合理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建立并实施更严格的差异化环境准入,推进天府新区成眉产业生态化,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加强双方合作,积极开展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和治理技术、环境服务等领域的探索,加大学术交流,在环境保护产业领域内投融资、市场拓展、技术支持和应用等多个层面加大合作力度,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准入、标准规范的对接,进一步发挥环保产业在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和服务社会中的作用,共同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执法应急联动主要体现在区域联合执法上,双方将扩大合作监控范围,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测管理;加强跨界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查处,有效杜绝污染转移;依托监控指挥平台,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处置联动运行机制,不定期开展区域环境应急演练,有效处置跨界突发环境应急事件。与此同时,对涉及两地的环境信访、污染纠纷、突发环境事件,将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信息相互通报机制,健全应急处置联动运行机制,实现环境风险防控信息资源合作共享,互相知照,并应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外公开发布信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