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夜间经济“明”与“暗”:打造十类场景,星空也能带“流量”

2019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夜间经济的“明”,是指通过灯光、夜间人造景观等工程,刺激夜间消费。夜间经济的“暗”,是指将减少人造光源干预,推动夜间消费的另一个新场景,即星空夜游的发展。

无论夜间经济的“明”与“暗”,在9月23日成都市发布的《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均有涉及。

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邓耀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成都并非国内出台夜间经济政策最早的城市,但通过这份《实施意见》,却可以看出成都对夜间经济的政策把握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建立“夜间市长”制度

上述《实施意见》的发布,使得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后,国内另一座出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政策的城市。

夜间消费离不开场景的营造。在“坚持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前提下,成都规划了一批夜间消费的场景和业态,包括十个夜间旅游景区、十处夜间视听剧苑、十处夜间文鉴艺廊、十处夜间亲子乐园、十处夜间医美空间、十处夜间乐动场馆、十处夜间学习时点、十处夜间购物潮地、十处夜间晚味去处、十处夜间风情街区。

邓耀华表示,亲子乐园、医美空间、乐动场馆等消费场景,尽管过去存在,但并未纳入夜间消费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夜间医美空间”的提法,在国内尚属首次。成都提出,鼓励医美品牌机构延长服务时间,定期在夜间开展相关的体验、讲座、义诊等活动。

医美一直是成都市的一张名片。根据2018年2月公布的《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2016年,全市有医疗美容机构159家,数量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全国第三。截至2018年10月,成都医疗美容机构达372家,较2016年的159家增加了213家。

根据《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成都在健身、美容等领域的夜间消费均排在全国前列。

对于成都将医美纳入夜间经济范畴的做法,邓耀华认为,夜间经济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偏于女性的消费。相对于男性或家庭类的消费,女性消费有更多的随机性,因此可以通过对医美等与女性消费相关的场景设置,成为夜间经济的增量部分。

夜间经济对经济有多重拉升作用,不仅直接延长服务营业时间,增加晚间消费选择,更是多维度地拉升了城市/区域为游客提供的消费空间,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夜间经济也是一个城市从商业文化走向商业文明,展现城市发展水平和特色的窗口。

从国外的成熟经验看,政府除了对消费场景进行合理规划和引导外,其管理方式亦非常重要。

例如,伦敦2016年初成立了由各种政策专家和行业领袖组成的夜间工作委员会,听取相关利益群体和专业顾问的意见,并帮助市长拟定24小时夜间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以夜生活闻名的阿姆斯特丹,自2003年起即设立“夜间市长”职位,统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沟通机制并提出管理方案。

在中国,类似的机制也在起步。上海已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夜间区长”由各区分管区长担任,负责统筹夜间经济发展。另外,政策也鼓励各区公开招聘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协助“夜间区长”工作。

成都在此次的政策中,也设定了这一职务。《实施意见》里提出,建立“夜间市长”和“夜间区长”制度,同时还要简化店铺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实行告知承诺管理。

“暗夜”点亮夜间经济

邓耀华说,成都市出台的这份文件可以作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延续。

“消费要进行深度的挖掘,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邓耀华说,第一是场景的发掘,早期提出的打造新的商业和零售空间,这一次的文件里有进一步的挖掘;第二是公共空间的营造,这次也纳入了规划之中。

《实施意见》中,成都也提出希望从企业出发,去梳理和挖掘夜间消费的新增长点,而非由政府主导。

邓耀华认为,与过去相比,在这份文件里政府退了一步,让企业走到了前面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城市的夜间消费场景,从过去的夜市、酒吧,到多元化的场景延伸,体现出了城市管理者对于夜间经济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夜间经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五光十色”外,另一种回归夜间本身的消费方式或已经悄然兴起。在这份夜间消费文件发布的几天前,《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对外公布,该规划提出在成都市郊的龙泉山等地区设立“暗夜保护区”,减少人造光源。

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战略顾问部主管范小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成都提出的建设“暗夜保护区”,以及“星空夜游”,不仅可与夜间消费场景相结合,也是与目前成都正在建设的“公园城市”理念契合。

知名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成都出台相关规定前,杭州也有类似的“暗夜保护区”政策出台,但相对而言,在国内城市中有此规定的依然为少数。

“我们也合理评判灯光照射的作用。”戴建峰说,“在城市一定区域内,光彩工程能够增长旅游消费,但过多或不合理的照明,不仅造成政府财力浪费,光污染也对于动植物的栖息产生影响。对于星空爱好者而言,我们再也难在城市中看见星空。”

今年8月,戴建峰去了西藏阿里地区的暗夜保护区拍摄星空,那里的核心保护区内没有任何的人造光源干扰。戴建峰表示,尽管在城市的内部和周边,要达到真正的“暗夜”并不容易,但成都市出台的相关规定,表明了目前城市的规划越来越理性。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能够在半小时车程的地方,规划“暗夜保护区”,不仅能够保护动植物,也能够让“城市的暗”,变为点亮夜间经济的另一种方式。

戴建峰认为,星空旅游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与当下夜间经济所提倡的打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所结合,或许为城市的夜间文化消费场景找到了新的可能。“过去如果要在成都周边拍摄星空,我们往往要去川西高原拍摄。成都龙泉山距离城市较近,减少光污染,对于星空观赏的效果会有一定的改善,可以满足普通市民的观星需要,或许未来可以打造成为城市夜间经济的新场景。”戴建峰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