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声记者了解到,在前不久举行的一项建筑业专业比赛——第十二届欧特克AU中国“大师汇”中,天府新区核心区工程建设项目群BIM总控实施与示范项目获得市政水务与环境类BIM应用第三名。
据了解,新区引入BIM技术全面应用于新区各类新建项目,旨在贯彻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水平建设的理念。其中,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鹿溪河上下游水治理工程和地下综合管廊便是此类项目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
据了解,获奖的项目群包含鹿溪河上下游水治理工程、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和天府新区核心区综合管廊。三个项目空间上临近,且都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其中鹿溪河上游工程全长7.6公里,设计红线面积180.1万平方米,涉及景观绿化、水闸、河道、整治、水生态专项;下游工程全长3.5公里,设计红线面积90.8平方米,涉及景观绿化、水闸、河道整治、水生态专项等工程。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是国家级PPP示范项目,成都市第一座全埋地式污水厂,项目规划用地8.77万平方米,地上建筑总面积5063平方米,地下污水处理面积41605平方米,使用MBR+臭氧活性炭工艺,近期污水处理规模10万吨/天。天府新区地下管廊涉及兴隆、正兴、华阳等片区。
天府之声记者了解到,如何使BIM技术发挥最大总用成了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BIM总控的目的是:建设信息共享机制,减少信息流失,提供各级人员沟通交流平台,提高项目综合管理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此外,BIM总协调将从项目管控及项目技术两个维度并驾齐驱。据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BIM总协调模式的提出,历经了基于污水厂及鹿溪河上下游景观工程的技术研发试行,在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得以在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全落地实施,这是一个不断递进优化的过程。
据了解,贯穿BIM的全生命周期,支撑绿色设计,强化设计协协调,提升施工质量,引入物联网+BIM技术,以点带面为整个新区信息化推进起到示范作用,是项目群BIM总体目标。
污水处理厂 各项技术贯穿使用VR
污水处理厂由地下两层和地面景观构成。地下含水工艺处理层及设备操作层。绿道、污水处理,几乎没有人能将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到一起。然而,在天府新区,这两者和谐地共存在一个空间,地面是活水公园,地下是污水处理厂。
以“环境友好、土地集约、资源利用”为建设理念的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新区的污水处理问题,更华丽变身为绿道,为新区人民带来生活美感。
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按照“环境友好、土地集约、资源利用”的理念建设,出水水质的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水标准,优于国家关于再生水的相关标准。在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采用的BIM技术、建筑工业化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全地下式污水厂对通风除臭系统要求极高,该项目采用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效通风与复合填料生物除臭技术,尾气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为目前国内污水处理厂尾气排放的最严格标准。污水厂内,有近1/3的能耗来自于鼓风曝气,该项目采用世界领先的磁悬浮式鼓风机,可降低能耗约15%。
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为四川省规模最大的全埋地式污水处理厂。据了解,该项目技术上的亮点,主要在解决污水厂建模、现场施工问题、运维需求等过程中产生,涉及设计、施工、运维,分为BIM技术上的深入型和创新型两种类型。在各项运用中贯穿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
鹿溪河上下游水治理 推动国内景观BIM发展
天府之声记者了解到,鹿溪河水生态建设开创性地开展了景观BIM。设计、施工期“虚拟景观加真实地形”,运维期GIS加BIM技术融合。继鹿溪智谷上游绿道惊艳亮相后,鹿溪河下游绿道目前也已完美呈现。这个崭新的绿道建造堪称宏伟、精致与功能的终极结合。鹿溪河花廊如山水画卷,水上森林四季成景,灯光照明如梦如幻,应急避难和泄洪功能一应俱全……
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天府之声记者,鹿溪河绿道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创新源于人民、创业来自人民、绿道用之人民”的建设理念,让市民在这里“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据专业人士介绍,景观方面的BIM也称为LIM(landscapeinformationmodeling)景观信息模型,目前,BIM模型在常规土建项目中非常常见,但在景观方面却很少见,主要原因一是景观的特殊性:地形地貌、建筑小品,树木花草等的BIM建模与常规建模非常不一样;二是景观BIM所用的软件还在开发中。
鹿溪河的景观BIM工作在全国中并无成熟的先例,BIM中心结合真实的原始地形,根据项目中的两个侧重点(分析和展示),以两种方式开展了上游示范区示范段的BIM施工图模型搭建工作,也希望此类创新型的工作可以推动国内景观BIM的发展。
地下综合管廊全面使用 BIM技术打造设计精品
在天府新区,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已开始为城市输送运转动力。在统筹布局上,管廊结合生态绿廊、系统成网。注重综合管廊与绿廊(绿化带)在道路断面中的集中布局、科学设置,结合生态绿廊(绿化带)建设对投料口、检修口、通风口等地上设施实施景
观化打造,避免更新扩容、检修维护占用城市道路,大幅减少道路检查井盖,提升道路通行舒适度,从根本上解决“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问题。同时,统筹考虑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关系,为下阶段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预留充足空间。
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将雨水回收利用、预留再生水与兴隆86路综合管廊和污水处理厂地下室连接,再生水通过管廊到新区相关需求单元。在建筑工业化方面,使用工厂预制化构件,采用预制拼装技术。在建筑信息化上,全过程采用BIM技术辅助项目管理,智慧运维管理系统构建。
据了解,天府新区核心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河流、湖泊较多,地形起伏较大,远期规划路网密集,兼有6条地铁线路穿越其间。地上地形复杂、地下空间紧张是本区域设计面临的难题。因此从规划开始,设计人员全面使用BIM技术,通过模型对断面、标高及周边其他规划条件进行详细解读,打造设计精品。
其中,基于BIM技术,市政道路设计通过原始地形坐标点生成原始地形,根据建设方需求及相应规范(如道路等级、设计速度、路面类型、标准轴载等)在地形模型上进行三维设计。
道路设计完成后,直接基于现有设计成果生成BIM三维信息模型,为后续综合管廊设计及市政管网设计提供依据与参考。
而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与市政管网综合建设中,每条道路、市政管网的设计内容直接受入廊管线种类、管线规模、舱室分隔、施工方法、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因此对道路设计涉及地下空间内的管廊、市政管线、既有管线、道路、河流、桥梁等错综复杂关系完全把控较难,因此项目设计阶段就采用BIM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各专业高效协同完成高质量设计成果。
幕后英雄PPP项目管理中心 打造多个新区建设范本
天府之声记者了解到,新区BIM技术的应用,与一个部门密不可分,这就是新区规划建设国土局PPP项目管理中心,所有BIM技术应用,都是该中心牵头创新使用,新区BIM技术应用指南,也是该中心牵头编制。而该指南适用于国有投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大、中型房屋建筑及除单纯道路工程以外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将规范天府新区建设工程项目的BIM应用。各参建单位提供应用实施的标准框架与统一流程,是天府新区建设工程项目BIM应用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础标准。
据PPP项目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PPP项目着力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新区高标准、高质量、规范化扎实推进新区建设。天府新区“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创新工作方法为措施”的工作思路,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PPP文件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天府新区实际,建立健全新区管理规定,制定并出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PPP项目推进方案》。
据了解,此前,综合管廊项目一、二期等两个项目再次列为财政部、四川省PPP双示范项目,成功实现新区所有PPP项目全部列为国家级、四川省级双示范项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