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皇菊基地(张华顺 摄)
深秋时节,乌蒙大地多了几分凉意。但在毕节市农业投资公司出资打造的金沙县岩孔街道金丝皇菊基地,却是一幅暖意融融的景象。
10月24日上午10时,汽车在金沙县741县道行进,当进入岩孔街道1644坝区时,远远就能看到一大片金黄色的“地毯”,沿着箐河两岸,如画卷般次第铺开。
基地里,来自箐河社区和绿竹社区的130余名群众,提着工具,采花、搬运、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今天采摘的这些花不错,花朵都散开了,而且花蕊中的绿色已经褪去,这样的花烘干后成色更好、品质更高,更受市场欢迎。希望大家继续保持!”技术人员江杏青捧着大家刚刚采摘的金丝皇菊,甚为满意。在他旁边,装满新鲜菊花的十余个筐一字排开,等待运输车辆的到来。
据悉,从10月18日开始采摘以来,该基地每天有100余人劳作,采摘的鲜花量达到了5000多公斤。“过几天采摘量会更大,用工量估计会增加到200人,采摘时间将持续一个多月。”负责现场调度的市农投公司工作人员罗运江说。
毕节市农业投资公司根据500亩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要求,按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村社一体”模式运营,由贵州菻源农业公司提供技术和市场,箐河、绿竹社区成立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和提供劳务,三方根据有关协议,按市场效益进行分成。
“以前这片区域种植的是蔬菜和香葱,虽然效益也不错,但种植金丝皇菊,收益更好。”箐河社区第一书记杨国辉算起了账,“按我们签订的保底收购价,每斤金丝皇菊干花售价不低于50元,每亩能产200多斤干花,管护好的可达300斤,效益确实可观,老百姓都很支持。”
为了更好地联结当地群众利益,该基地除了按每亩800元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外,合作社还将拿出分成利润的7%给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实现利益全覆盖。
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适时给务工群众开展培训,让大家熟练掌握金丝皇菊的种植、养护、采收、烘烤等技术。
当地群众在家门口的“花丛中”务工,每天“动动手指”,就有100元左右的收入,花开景美,大家脸上的笑容如同盛开的金丝皇菊一样灿烂。
据悉,从6月启动种植以来,仅劳务费一项,箐河和绿竹社区就已发出去180多万元,“村民们积极性很高,大家都抢着干。”
箐河社区田湾组的蔡德兰一家,家里三个孩子,一个研究生、一个大学、一个高三,是典型的因学致贫家庭。
家庭开支大,丈夫只能常年外出务工。如今,蔡德兰则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工作,“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也能帮助分担一下家庭负担。再辛苦几年,等孩子们工作了,日子就会更好过了。” 忙碌中的蔡德兰,满脸都是希望。
同样来自田湾组的陈天兰,因为孩子还小,出不了远门。“以前种苞谷、洋芋,一年累下来,赚不了几个钱。”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让长期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她感受颇深,“现在发展金丝皇菊产业,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2000多块钱,还能在家门口打工领工资,已经很满足了。”
被誉为“菊花之王”的金丝皇菊,色泽金黄、外型美观、气味芳香,具有“香、甜、润”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欢,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而毕节具有海拔、气候等“先天”优势,种植出的金丝皇菊品质更高,“一点都不愁销”。
“这里的菊花开得太好了,我每天都要来基地转转。只要价格合适,我们照单全收。”为了“抢”到高品质的金丝皇菊,来自江西的收购商任江凯,早早就“守”在了岩孔金丝皇菊基地上,期待能“满载而归”。
为了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壮大金丝皇菊产业,毕节市农投公司还投资900万余元,在金沙经济开发区建设烘干运营中心,对刚采摘的新鲜菊花及时进行脱水、烘干、定形,更好地提高金丝皇菊的产品附加值。
“我们总共要上54台烘干设备,目前已完成18台,这几天正加快进度,准备抢在10月底前完工,承接好已经开始大规模采摘的金丝皇菊烘烤业务。”罗运江信心满满地说。
随着金丝皇菊盛开,连日来,很多游客慕名前往,纷纷举起手机与花海合影,上传“朋友圈”。
岩孔金丝皇菊基地,已然成了周边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意外走红,也让当地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契机。杨国辉表示,箐河社区将“以花为媒”,通过治理河道,修建沿河观光自行车道,建设农家乐、民宿等,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走好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助力乡村振兴,让盛开的金丝皇菊,“编织”起群众的幸福生活。(孟性荣 高大涛 张华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