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北日报聚焦十堰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 逐绿前行

2019年11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十堰:转型升级 逐绿前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戴文辉 通讯员 叶相成

深秋,丹江口水库碧波千顷,如同一面明镜,镶嵌在秦巴大山之中。

丹江口水库大坝上游,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显示:高锰酸盐指数1.67毫克/升,氨氮0.10毫克/升,总磷0.022毫克/升,Ⅱ类水质偏好。

不远处,一根粗大的水管埋入水下,另一侧联通灌装车间,那是农夫山泉的取水口。“有点甜”的矿泉水,成就这家公司“大自然搬运工”的美名。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找准生态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转型升级,克难前行。

治水保水 不遗余力

武当山下的剑河,水面波光粼粼。

年逾六旬的李婆婆在亲水平台上洗衣。她说,早些年岸边不敢去,夏天臭味难闻,窗户不敢打开。

2011年,十堰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河流中,剑河、泗河、神定河、犟河、官山河等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该市编制治理规划,市级领导担任河长,一河一策,打响五河治理攻坚战。

7年来,十堰投资20多亿元,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工程,清除污泥、垃圾561万吨,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现在,犟河水质达Ⅲ类,剑河水质达到Ⅱ类,泗河水质达到Ⅳ类,官山河稳定在Ⅲ类,神定河消除劣Ⅴ类。

治水保水,十堰不遗余力。

一方面,大力实施绿满十堰、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打造优良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河长制、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颁布《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全市35个水质考核断面,34个达标,其中Ⅰ类水质5个,Ⅱ类水质27个。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或优于Ⅱ类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

转型升级 追青逐绿

从污染大户,到环保型企业,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转型之路。

这家公司以前生产氧化铁系列产品,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废水又黄又臭,直接影响犟河水质,屡吃罚单。2015年,该公司瞄准新能源电池,组建国内顶尖的研发团队,致力于新能源材料研发。如今,万润公司在张湾工业新区建设的基地可年产磷酸铁2万吨、磷酸铁锂5000吨,年销售收入10亿余元,污水处理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倒逼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该市加速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

车——2018年,十堰销售汽车55万辆,产值1436亿元,其中新能源车1.2万辆。随着年产20万辆的东风小康与年产12万辆的东风易捷特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陆续投产,新能源车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农——深入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农产品加工产值680亿元。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将达600万亩,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均达100亿元以上。

旅——以武当山为龙头,发展全域旅游,2018年共接待游客6514.1万人次,同比增长17.2%,旅游总收入586.9亿元,约占全市GDP的33.6%。

生态优势就是财富

2018年,华彬矿泉水在竹溪县的大山里投产,一期工程年产能25万吨。以该项目为龙头,竹溪制定全县水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百亿水产业区”。

生态就是财富。十堰深刻认识到,十堰的命脉在山水,绿色生态就是经济建设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竹山县,60%的农户致富都与茶有关;

丹江口市关门岩村,渔民有序洗脚上岸,结束“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飘荡生活,发展柑橘和乡村游,追求“水里有鱼,坡上有橘,家中有客”;

郧阳区樱桃沟村,上世纪60年代的房屋被改造成“60居”,不开山、不填沟、不毁林,小到院子围墙,大到房子结构,都融入山村环境,旖旎风光得以重现,高端民宿远近闻名……

2018年,十堰入选全国第二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此为新起点,该市高标准编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方案,10月底通过全国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现场评审。方案依托十堰山、水、人文特色,围绕生态好、生活美、产业绿、动力强、机制活等目标,重点做好厚植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夯实“两山”转化等3篇文章。

“我们将不断放大生态优势,护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该市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