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血压、配药、中医指导、转诊预约样样帮办,还有上门服务、心理疏导,有了他们,真的方便了很多。”家住大厂山潘新村的六旬老人周玉霞口中称赞的“他们”,是她今年签约的一支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卫医生3人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
记者从新区社会事业局卫计办获悉,新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立了81个家庭医生团队,通过签约形式与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孕产妇、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协议背后不仅是契约关系,还有信任关系。患者内心信任家医,才能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促进分级诊疗、深化医改。” 新区卫计办工作人员表示,新区正探索创新家医签约服务模式,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分级诊疗的“引路人”。不久前,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评全省十佳创新案例。
自我管理式服务:
建立慢病防治小组 患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65岁老人的血糖正常值在6—7mmol/L之间”“测血糖前要反复揉搓按摩采血手指,下垂手臂20-30秒”“胰岛素应保证皮下注射,避免进入肌肉层”……迅速回答出这些糖尿病防治专业知识的并非医生,而是葛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的成员。
该小组由15名签约中心家庭医生服务的糖尿病患者组成,平日里,他们会向家庭医生学习糖尿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合理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等促进糖代谢的方法。小组组长季克强分享说,小组参与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练有氧运动“八段锦”“弹力带”、饮食讲座、“世界糖尿病日”徒步行走等等。“我患糖尿病5年多了,加入小组后,血糖控制得越来越平稳。”
“将常规医疗中糖尿病诊治与患者并发症早期筛查、血糖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综合防治环节衔接起来,实现了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医防融合。”葛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廖云表示,组建小组是中心以慢病精细化、长效管理着手,推进医防融合工作。同时,帮助居民树立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理念,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下沉式服务:
设立家医工作室 居民家门口见医生
最近,旭东新城小区居民跑居委会的次数增加了,他们的目的地是居委会里的“家庭医生工作室”。自今年9月底工作室挂牌成立后,每周五上午,在这个16m2的房间里,全科医生张海峰都会带领两名家医助理为小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测血压血糖、预约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预约登记出巡诊服务等。
张海峰说,该小区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较远,超出15分钟就医圈覆盖范围,居民就医相对不便,中心一直计划在小区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选址居委会是因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就在居委会里,正好可以配合开展助医服务。“我们的工作室就像是家门口的‘健康便利店’,保证居民就医越来越快捷方便。”
新区类似的家医工作室还有不少: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家医工作室,推动互联网+签约服务;山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在扬子公司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及6个签约服务联系点,由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近万名职工开展慢病服务、心理干预等服务。
个性化服务:
打包点单 享“私人订制”
“普通针刺1次,电针1次,低频脉冲电治疗1次,赠送拔罐1次。”把针灸科服务内容打包给患者,原本总价(5天)380元,打包后患者可享受减免75元的价格优惠。
葛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中医特色科室优势,开展个性化签约和点单式服务,推出儿童“服务包”和针灸推拿“服务包”,并根据不同疾病患者的需求,设置褥疮护理、导尿、中医康复、家庭吸氧等“菜单”,着力提高签约居民的感受度。
工农社区的李师傅今年65岁,因脑血管病瘫痪在床,其家属与中心签订了点单式服务,选择了“上门体检、心理疏导、中医康复、褥疮护理”服务包。根据服务内容,工农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上门,每次保证有一名全科医师体检、健康宣教和指导用药,一名中医师为其进行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一名护师为其褥疮护理,一名健康管理师对其进行和心理疏导。大约2个月的时间,患者从卧床不起到可拄拐行走,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葛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叶同山介绍说,打包和点单以价格优惠手段吸引居民签约,再结合居民的健康情况提供针对性服务,用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疗效让更多居民愿意签约、签而有约。
盘活基层医疗机构、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先行落地的政策保障。2018年,新区出台《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办法》(试行),从财政投入、绩效、人员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实行财政经费定项补助,另加每年3000万的基层能力提升补助经费;在全省率先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医务人员备案制管理,依照岗位灵活聘用,编内编外人员一视同仁,同岗同酬,极大地激发医务人员活力。
系列创新举措让居民和家庭医生获得感双提升,家门口有温度的医疗渐渐走进了新区居民心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