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带一路”沿线乡村振兴路在何方?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杭州建言献策
三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的民生大事。12月1日,2019中国乡村振兴暨首届“一带一路”农业农村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杭州余杭召开,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00多位农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聚焦“农村改革”“数字农业”“普惠金融”等领域,为“一带一路”沿线三农发展建言献策。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宗旨是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FAO亚太区域项目负责人姚向君在致辞中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沿线国家在粮食资源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数字技术将助力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姚向君说,FAO在不断推动数字化成为机构能力的载体和工具,以此加快加强农村发展。此外FAO还为政府、机构和高校等提供合作平台,以增强数字建设能力,推进农业发展的数字化。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提出,智慧三农是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进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方式,让农民同样享受现代生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挥好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 对我们来说,区块链技术是减少信息等不一致性的最好方式,能够确保所有人同时得到同样的信息,也能够确保我们快速快捷高效地支付,像供应链上的产品效率一样高。”BeefLedger公司创始人、主席Warwick Powell利用企业案例来介绍区块链在供应链上的应用。
在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看来,合作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推动我国合作社发展,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应坚持合作原则,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二是合作社统一实施管理方案的同时,也需让农民分散经营,即实施“统分结合”,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率。
浙江省联运环境运营中心总监翟国红分享了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案例和经验。近年来,联运环境按照“四化六定”模式推进乡村垃圾分类处理一体化,并将运营管理接入线上云平台,确保了垃圾分类“有成效,出实效”,同时实现垃圾分类硬件软件结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
同时,论坛发布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报告。报告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了当前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亟待关注的因素,认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农村产业融合成效显著,日益向纵深发展,各地也积极探索多种多样且各具特色的发展新模式。
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长、总裁徐玉长介绍,此次报告成果的发布是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长期聚焦乡村振兴发展的结果。未来,中国经济信息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继续加强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关注,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论坛还举行了政企乡村振兴合作签约仪式,联合企业力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计划,打造各类乡村振兴经典项目,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做贡献。“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运营模式应该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市场运作为导向,同时通过政府的监督和推动,基层组织参与决策,共同将老百姓的意愿充分表达。”企业代表、湖南浔龙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博闻说。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承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