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9长三角文化论坛在沪举行

2019年12月16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立足长三角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今天,“2019长三角文化论坛——长三角文化与区域一体化”在上海举行。

此次长三角文化论坛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发起,三省一市文史馆共同主办,既是深化交流与合作,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汇集众智的优势,各扬所长,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长三角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更是一个社会、经济和人文区域,有着相同或近似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徽派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楚汉文化等等既各具风韵,又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构成绚烂多彩的长三角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使之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近40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及制度一体化、行动一体化等方面的诸多障碍。此次论坛以“长三角文化与区域一体化”主题,旨在从历史文化轨迹探究文化融合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关联;聚焦长三角区域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多维度阐述长三角文化的核心价值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基础;从增进长三角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探索如何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内在协调机制及区域文化融合的基本路径;探索共筑文化发展高地中如何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厚植文化共性根基;更要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亮点,彰显个性特征,形成多姿多彩、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

在主旨演讲环节,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邓伟志紧扣“全局意识”,以《克服本位主义,增强全局意识,把长三角一体化提高到新高度》为题,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江、太湖、淮河治理的经验教训,呼吁为了把长三角一体化提高到新高度,必须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在顾大局识大体的同时,也尊重差异,兼顾各方利益,包容多样。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以《长三角地区古建筑精彩荟萃和文化交融现象研究》为题,以马国湘、秦同千、赵文龙等人的古建筑保护实践为例,解读古建筑异地保护作为传承古建筑珍稀手工技艺的一种有益探索,对长三角建筑文化的交融、互磋、革新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明清史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以详实的数据和史料,剖析明清江南之所以“科第冠海内”,在于江南地区发达的商品生产和日益扩大的商品经济所提供的雄厚经济实力作后盾、江南地区好学勤学、重教重考、擅长科考的文风传承及江南风光旖旎名士云集的优渥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合力。著名昆曲学者、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周秦从吴语戏曲剧种分布及存活现状出发,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护和传承吴语戏曲。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杨建华用“刚柔并济的人文性格、求实进取的理性意识、和合包容的共生情怀”来概括江南文化精神,倡导以江南文化精神为内核,打造激励扶持百姓创业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共享互助服务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和诗画江南的文化空间共同体,推进长三角共同体的构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星围绕长三角艺术教育,针对长三角地区近代艺术教育史研究有所欠缺、有关历史遗存保护未到位等不甚理想的现状,建议在做好长三角各地区艺术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和平台,由有关单位牵头,设立研究课题,创造必要研究条件,提供有效保障,最大限度避免“散兵游勇”和“各自为阵”,甚至“自生自灭”的状况,使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找出其规律性,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以服务于区域艺术教育事业乃至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裴章传从源流与背景入手,着重辨析了徽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特色与差异,强调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相互学习和借鉴,下力气挖掘、传承和发展各自的文化财富,共同促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陈祥明围绕海派与徽派绘画艺术特色,通过梳理新海派与海派、新徽派与徽派的传承与发展,认为历史上海派与徽派有着不解之缘,不仅彼此分野、各具特色,而且彼此融合、相互影响和促进;而 “新徽派”与“新海派”有着密切的文化关联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新徽派”艺术的发展,例如在“新徽派”画家中,萧龙士、孔小瑜、光元鲲、童雪鸿、徐子鹤都有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都有海派文化背景。长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给新海派艺术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平台,也给新徽派艺术的融入、合作、发展提供了机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