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跨城族”的双城生活:他们眼中长三角在迅速变“小”

2019年12月31日 10阅读 来源:姑苏晚报

  何亚平的“双城记”已持续800多天。  记者 叶永春摄

何亚平的“双城记”已持续800多天。记者 叶永春摄

开栏的话

以最深入的笔触,放大最细微的局部;以最平实的故事,体现最真切的人生。本报今起推出“96466故事苏州”专栏,以讲故事的方式,聊聊你我身边人和身边事。

这些人很普通,就像你天天接触的老王小李;这些人很有意思,能让你有触动、有感悟,感到温暖。这些事很小,很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让你视而不见;这些事很大,足以体现我们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一个栏目充满亲切,这样的一个栏目值得期待。如果你有线索或者也想聊聊自己的故事,请拨打本报96466新闻热线。

闲话少叙,故事开讲!

本报记者叶永春

江浙沪,可不只有“包邮”,还有“一体化”。

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加快了“一体化”的步伐。这几天,我们行走苏浙沪,看人,看事,偶遇本文的三位主人公。他们说:长三角在变“小”,而大家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了。

从家到公司100公里

总经理第一个到他是第二个

12月30日,又是周一,何亚平拿起床头的手机:不到6点。他先取消手机闹钟,起床、出房间,再回身轻轻掩上房门,因为妻子和儿子还在熟睡中。洗漱完毕,他打开冰箱,带上妻子前一晚准备好的便当,挑一件有帽子的羽绒马甲穿上,戴上手套,下楼骑上电动车,出发。

他是一位跨城上班族,家在苏州,公司在上海,每天高铁往返。

对时间的把握,何亚平总能精确到分。从家骑车到火车站,30分钟。停车,过安检,到检票口,离他要坐的G7029检票,还有5分钟。此时,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背着双肩包。他们与何亚平一样,各有各的“双城记”。

起床、骑车、进站、上车……环环相扣,何亚平看上去无比从容。他说,曾经也有过“心跳”时刻。“票有时候不好买,尤其是周一早上和周五傍晚。”有那么一两次没买到要坐的那班车,他只能先买其他车次的票,再向检票员“撒娇卖萌”,以求提前上车。让他保持从容的另一个原因,是早高峰的高铁车次今年多了一班。“G7203,排在G7029前面,苏州开往上海,只有周一到周五开,专门为跨城上班族准备的。”

G7029从苏州直达上海,用时30分钟。出站后,何亚平换乘地铁4号线,乘坐两站后换10号线,再坐4站。早晨8点05分,下10号线,出站。“冬天从家里出发时,天还没亮,到这边已经完全亮了,这种感觉还不错。”何亚平小小感慨一番。以往,他会骑共享单车去单位,昨天心情不错,他打算走一走。到公司楼下时,8点15分,距离打卡还有15分钟。他继续从容着,还在楼下的小餐馆吃了个早饭。“路远,总要早一点出发;正常到单位总是早的。经常是总经理第一个到,我是第二个。”

上班,从家到公司100公里;下班,也是100公里。早6点起床,晚7点半到家,每天来回奔波200公里,得有4个小时在路上,不是谁都能坚持下来的。何亚平却不以为然:“生活就是这样,习惯了就好。”原先,他在上海租过房。后来,为了多陪陪妻子和儿子,为了那“稳稳的幸福”,试着当天往返。于是,一天又一天……到今年的12月30日,已经是第803天。

这803天,何亚平在途中结识了不少“同道”中人。他用网名“mango的双城记”在知乎、今日头条发帖,记录途中所见所闻所感。他建的“跨城族”微信群里,已有超过两百人,他们来自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上海等地。其中,不乏从“绿皮车”时代坚持过来的“老兵”。

前不久,他上传一段上下班的视频,点击率超过了20万。“很多刚上班的人问我,跨城难不难,怎么坚持下来的。我说我也不知道,就这么坚持下来了吧。”

跑了20多年客运

把公交开出了省一天跑好几个来回

早晨7点,何亚平在苏州火车站检票上车;向南50公里外的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古镇,王胜荣启动了他当天的第一班车。

今年3月6日,吴江区新增7619路公交车,从黎里旅游集散中心发往浙江省嘉善县西塘汽车站,王胜荣是这班公交的第一批驾驶员。今年11月起,7619路多了个新的身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公交,编号为“示范区5路”。

“车是新款,油电混合,自动挡,只需要踩油门和刹车。”这是王胜荣从上世纪90年代跑客运以来,开过的最好的客运车。这车,不仅驾驶员开着省力,细心的乘客还发现,在座位的一侧,还有两个USB充电口,“真周到”。

大家正聊着,“时间已到,请发车”的提示音从车载音响中传出来,王胜荣关上车门,发车。发车时间是在系统中设定好的,与站牌上的时间完全同步,分秒不差。

王胜荣开着吴江的公交车,跑的线路,倒有近三分之二在浙江省境内。“刚开通时,很多吴江人来坐,因为以前没有公交车出省的,都来图个新鲜。”几个月下来,有些乘客成了这班车的“粉丝”,王胜荣与他们也变得熟络了。

其中有一对老夫妻。“女方的娘家在西塘。以前从黎里回娘家,开车的话,一个来回光过路费就要50元;坐三轮车,也要25元。”坐王胜荣的公交车,5元一人,30分钟到西塘。渐渐地,这对老夫妻跑得勤了,“地里多摘了几颗菜,也要拎着去娘家跑一趟”。

那些要出远门的吴江人,王胜荣也见得多了。“去宁波的,可以到西塘汽车站坐车;要坐火车往南走的,也可以去嘉善坐高铁,比以前方便多了。”

说到这些出行上的变化,王胜荣本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以前跑过货运,几十公里外的苏州城北,说去就去了,却很少跨过省去近在咫尺的浙江。“那时两省交界处的路没这么宽,还有大石墩挡着,货车是过不去的。”如今,他把公交车开出了省。

说话间,西塘汽车站到了,不少乘客直奔西塘古镇而去。王胜荣歇息了半个小时,“时间已到,请发车”的指令一响,开始返程。乘客中,有好几位刚逛完西塘古镇,“看完西塘,还想去黎里看看”。

回到黎里旅游集散中心,好几位游客已在公交站台上等着了,他们逛完黎里,下一个目标正是西塘。

上海这位停车管理员

上班为吴江人服务下班去昆山散步

苏浙之间,将这两座古镇来个“串烧”的游客,真不少。

“阿拉上海来的,西塘热闹,黎里安静,两种不同的感觉。”下午,等车的多了一群结伴而行的阿姨。除了逛古镇,她们还买菜,手上拎着的就是刚从村民手上买来的新鲜蔬菜。等她们回到上海家中,刚好做晚饭。这群阿姨回家坐的是“示范区2路”,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旅游集散中心发往上海市青浦区东方绿舟站。

东方绿舟站,集公交车、轨道交通以及“P+R停车场”于一体,好比一个交通枢纽。“P+R停车场”上,“苏E”和“苏U”最多,超过了五分之三。这是王爱荣统计的,他是停车场管理员。除了收费,他要花更多精力注意停车场的车位情况。总共不到300个停车位,通常在上午九十点钟,就会告满。

王爱荣的家,在上海青浦区商榻镇,用方言说,听着和吴江区的“莘塔”很难分清楚。“我妈妈是昆山人,嫁到了商榻,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我和她不一样,我儿子和我又不一样,生活的圈子一代比一代大。”

如今,王爱荣工作在上海,而生活,却似乎离苏州更近。“家到昆山周庄,骑车十几分钟,吃过晚饭,兴致一来,跑去看个灯什么的太方便了。”生在两省交界处的他们,正如他们的口音一样,省界只是一条河一座桥。

王爱荣说的那些变化中,最大的或许就是:长三角在变“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