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人代会“长三角发展”专题会议报名代表达240名,创历届上海人代会专题讨论会之最。媒体的这一报道引出笔者的联想。
应该说,行政区划是国家发展的一种常规思路,从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到如今省地县(少数民族占比较多地区的自治区州旗)建制,有利于行政职责层级管理。然而,行政区划是地理版图的划分,它的界线一定程度隔开了区域中的“公共品”和自然资源,诸如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矿藏、森林和防护林带等,更别说是“大气”治理了。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情”,除同行政区域内的事情,“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首要一步,是重视“区域发展”课题。
上海城市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城市历来是一种地区现象。一个城市往往通过空间扩张,形成区域融入全球化。目前全球有40个巨型城市区域(纽约、伦敦、东京等,欧盟有9个,美国规划中确定11个新兴巨型城市群),这些区域占全球人口18%,承担了66%的经济活动和近85%的技术和科学创新。地区有“借用效能”,通过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不同功能和产业分工,发挥各自作用。区域核心城市,不只是以项目链接,或是随意、无序发散性的,而是要素流动的合理组织和协同。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须妥善处理行政关系与经济链连接关系,形成更有效益的合作。
长三角是中国较有经济规模的一个协调发展区域。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的蓝图。
应该说,区域一体化,是在打破行政界限约束、促进要素有序流动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各个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区位条件差异性,分工协作,有机配置,形成一个整体合力、共同发展、共享共赢的过程。一体化,非一样化,模仿趋同带来同质竞争,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分工协作是一体化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础。而一样化的同质地区谈不上合作,也失去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那么,“三省一市”各自有什么优势呢?简言之,上海有“龙头引领”、“服务各方”的优势,即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贸易枢纽功能、航运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江苏的长处则是发挥制造业、科教、开放等优势,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则是发挥数字经济(马云撬动了互联网推进的浪潮)、生态环境、民营经济等优势,以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成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对外开放枢纽、绿色发展新标杆。安徽则是发挥创新经济(具有中国科技大学的优质教育和研究的优势)、制造特色、生态资源、广阔腹地等优势,推动皖江城市带发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
还有重要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哪些生活改善的“红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提出,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提升协调发展的效益。也就是基础设施会有极大提升,高速公路、高铁。以至城市地铁,一定程度的联通。《纲要》提出航空线的合理布局、规划,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增添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实力。
市人大代表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讨论,就有诸多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和建议要提出,诸如“雁行发展”还是“同质推进”,所规划的项目类似,怎么办?产业链的组合,打破行政障碍,怎么做到“双赢”、“多赢”?包括百姓的民生事儿,都需要“长三角”有一个“顶层设计”。
笔者认为,随着新时代治国理政水平的提高,国家也逐步推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蓝图,有利于各省是自治区的发展提增“区域协同”意识,使得人们建设家乡、干事业更有定数,更有方向。我们有理由深信:中国的发展将更有质量,更有幸福指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