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圈舍卫生,喷洒药水消毒,搬运饲料药品……开春迎来今年第一批350头猪苗,养猪大户龙玉高和妻子几乎每天都是从天亮忙到天黑。
走进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盘石村村民龙玉高的养猪场,他不时停下手中的活儿,同记者盘点过去的一年。
“去年纯收入大约15万元,现在感觉真的是有奔头,苦点累点也没啥。”龙玉高说。
2019年,龙玉高从生猪龙头企业分批代养,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稳定的致富门路。一家6口的日子越过越好,还有了一辆越野车。而在6年前,他家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位于贵州东部的松桃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深处,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
近年来,松桃通过创新“龙头企业+代养户”的模式发展生猪养殖,目前已实现年出栏60万头的目标。2019年,生猪产业带动3万多贫困人口增收,人均增收约5000元。
过去,龙玉高农忙时节种地,闲下来就做泥水工,为了一家开销东奔西跑,有业务的时候收入还算可观,但是不太稳定。现在,村民都说他当上了老板,每年守着两批生猪,收入比过去要好很多。
“最多算是个小老板,条件越来越好,以后还真想当个老板!”龙玉高一番自信的话,说得在养殖场参观的大伙儿笑得都很开心。不仅如此,他的养猪场还能解决小部分村民临时就业。
盘石村村主任杨俊峰介绍,村里目前有7个养猪场,2019年出栏生猪23500余头,这是村里的主打产业。加上村里发展油茶等产业,现在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松桃德康农牧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生猪龙头企业,近年来建立了生猪发展全产业链。公司负责人徐文禄介绍,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的代养户不用承担任何风险,猪苗、药品、技术、市场全部由龙头企业承担;代养户与企业签订代养合同,然后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养殖,等到出栏时,按照事先定好的考核指标兑现代养费。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循环利用资源,养猪场的粪污通过固液分离的方式,粪渣加工为有机肥,粪水经过调配后制成专用水肥,最后施入种植基地。德康农牧公司自2018年开始,通过流转养猪场周边的土地,将粪污转化出来的肥料用于牧草种植,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养猪场产生的粪污,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变废为宝,做到了既不污染环境,又让附近的油茶园有了农家肥。”龙玉高说。
35岁的苗族村民田茂明过完春节有些“动摇”,原本打算继续外出务工,但最近发现村里的生猪产业搞得很好,不少村民在家里也有不错的收入。
“既然在家里把养猪的事都搞得那么红火,那完全没必要出远门打工了。”他说。
经济参考报 2020-02-18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