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六盘水:产业+就业巩固脱贫成果

2020年04月14日 10阅读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谌晗 陈江南)因为疫情耽误了外出务工村民返岗,直接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六盘水各级党委、政府急群众所急,一方面派出村干部逐户登记,摸底返岗人数,联系“复工专车”,帮助返岗务工人员从“家门”直抵“厂门”;对选择留下发展的群众,镇(乡)、村(社区)干部也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梳理发展思路,筹措资金,各方面条件不具备的,就近帮助他们在合作社、扶贫车间或公益岗位寻找工作。

如何避免因“疫”返贫,善于把土地最大化利用的大菁村,做大产业规模,吸纳劳动力;政策助力,引导群众家门口创业。

清明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大菁村村民尚菊鱼抢抓晴好天气,来到田地里,查看辣椒苗长势、运苗移栽,回到家他忙着清点农资,为下一阶段的辣椒种植做好准备。

“农时耽误不起,20天以内,我们要把这些辣椒苗移栽到50亩地里去。”说着话,尚菊鱼干活的速度并没有减慢,今年是他返乡创业第一年,产业发展的好坏关系着家人的生活,也影响着他未来的发展规划。

从离开老家求学,到辗转江浙一带务工,28岁的尚菊鱼兜兜转转,最终选择带着攒下的收入重回故土。尚菊鱼早有回乡发展的想法,在他看来,不能在外打工一辈子。“现在有扶贫政策,发展产业是个好机会。”

“村干部帮我申请特惠贷,贷款补足了我的资金缺口,我选择种植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牛场辣椒。”尚菊鱼说。

在大菁村,像尚菊鱼一样的返乡发展产业的村民还有不少,他们中有的瞄准烤烟、辣椒等种植业,还有的投身生猪、肉鸡等养殖业。

大菁村地里农作物的“改头换面”始于2018年,在大菁村党支部书记刘登松看来,起步晚,意味着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多,弯路走得少。

立足于坡耕地多、土地零碎实际,大菁村一开始就在探索土地最大化利用模式,向有特色、有出路、有优势的单品要产出,向亩产要效益。

“我们的方法不算巧,但实在,就是以短养长,比如车厘子套种魔芋,辣椒套种黄豆。”刘登松透露,一地双收,基地务工需求量在增长,收入增长的“硬指标”也在稳固。

“我们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三变’模式,发展魔芋、车厘子、辣椒等产业,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工资不算太高,但群众多了就业选择。”刘登松介绍。“今年,我们新发展了1200亩农业产业,这两个月春耕备耕最高峰一天有140人在基地务工,每天80元。”刘登松表示,有岗有业,缸里有米,群众心里才不慌。

“攻坚战”与“保卫战”结合,向外借力、向内挖潜,内外联动,巩固脱贫成果的不只大菁村。

六盘水市正通过“产业+就业”,双发展双促进,帮助贫困劳力增加收入,如今,随着产业发展兴旺,就业人数增加,这里的乡村正筑起防脱贫户因“疫”返贫的“防御工事”。

聚力冲锋,让脱贫成色更足;稳中蓄力,让脱贫底色更亮,战而有道的六盘水在探索实践中让农村脱贫劳动力就业有新解。

“决不让一名脱贫群众返贫。”初心澎湃,重任在肩,抢抓“窗口期”,六盘水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守住既有成果和经验中,攻守兼备,全力迎接“大考”。

同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只争朝夕,分秒必争。待来日,乌蒙深山,短板补齐,产业“开花”,暖阳映照广袤田野,微风捎来丰产丰收的喜讯,摆脱贫困千年梦想一朝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