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南京长江五桥夹江隧道施工现场,中铁十四局职工正在盾构机工作面上有条不紊地加紧施工。 通讯员 王艳 南报融媒体记者 吴彬摄
不舍昼夜复工忙,不遗余力稳增长,不负韶华勇担当!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市高度重视企业复工复产和扩内需、稳增长工作,出台一系列稳企、惠企、促进消费措施,支持企业全面达产达效,促进市场全面回暖回升;各类企业也认真履行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两手抓、两手硬,用行动对抗疫情,用实绩对冲影响,扛起南京“发展担当”。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发展的主体,企业活则经济活,企业兴则城市兴。立夏时节已至,火热的生产气息扑面而来,一组递进的数字,彰显着南京企业的“担当指数”——
2月10日起,南京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2月26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复工,成为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最快的城市;
1—3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7.41亿元、可比增长1.6%,经济实现正增长,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进入二季度,全市工业生产保持增势,项目投资进度加快,消费市场逐步回暖,新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稳中有进势头得到巩固拓展。
“娘家人”给力,全速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增长
越过寒冷的冬天,就是春暖花开;经过春天的复苏,即将迎来夏天的火热。
与气温一样攀升的还有南京企业复工复产的产值——
中兴通讯滨江基地复工以来“跑步前进”,产能逐月“上台阶”,产值冲刺200亿元;
抢抓动力电池发展机遇,去年底投产的LG滨江工厂一季度产值达8亿元;
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保持第一,绿叶制药一季度产值同比增加24%;
……
疫情期间,组织企业复工复产,牵涉用工、资金、物流、关键原辅料供应和畅通产业链循环等一系列工作,南京迎难而上,抢抓开局,推动企业蹄疾步稳复工复产。
3月9日下午,南京大牌档迎来多位进店堂食的客人,其中一位就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敬华。
3月11日,南京新城市广场二楼大众书局,市长、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韩立明,进店扫码购买《南京传》等书籍。
市领导带头下馆子、逛书店,极大提振了企业发展和市民消费的信心。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走进商场、坐到餐馆,城市生活逐步恢复原来的节奏,大街小巷又飘起曾经的味道。
“市委市政府将坚持以当好‘娘家人’、服务‘自己人’的定位,坚定不移地与广大企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在3月18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张敬华如是说。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企业服务年”,每月18日为“企业家服务日”。4月18日,张敬华又与新研机构负责人共进早餐、共话发展,要求各级各部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对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和诉求,要抓紧研究、马上就办、限时办结,只要不违法违规、不影响市场公平竞争,都要最大限度予以支持。
支持企业发展,南京一直在路上——
2月1日下午,市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企业复工有关防控措施;
同日,市政府党组(扩大)会议听取了全市疫情防控形势分析,部署安排节后复工复学复业防控准备、疫情防控物资筹措调配等工作;
2月7日晚,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出台南京“稳企十条”,捧出30多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共渡疫情难关;
2月9日上午,市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又召开视频调度会,专题部署我市企业复工疫情防控等工作,要求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之战;
2月10日,我市首批企业开始“戴着口罩抓生产”。
为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快复工达产,2月18日,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又发布《关于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快复工达产的通告》(第13号),全市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加速。
3月13日,我市发布消息,面向市民和困难群体,发放3亿多元的消费券,推动服务业全面复苏。南京推出消费券的做法,被国家发改委“点赞”。
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
进入4月份,我市又正式启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新基建、培育新消费、壮大新产业、建设新都市“四新”行动,用超常规的办法、不寻常的力度、针对性的安排,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奋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四新”行动在全市启动以来,市、区两级迅速建立“1+4”专班推进机制(“四新”行动指挥部以及下设的4个推进办),各板块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谋划、抓调度,在较短时间内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复苏、消费回升都按下了“快进键”。
与此同时,围绕上半年固定投资“双过半”、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0%的目标,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实行战时机制、战时作风,也在不断加快推进。一季度,省、市重大项目开工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市一季度共举办3批次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集中开工项目387个,总投资409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86.7亿元,项目覆盖全部板块。
一批新项目的落地、新企业的诞生,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店小二”贴心,做企业发展“同路人”“好伙伴”
市有部署,区有行动,部门有落实。
各区、各部门、各板块,在支持和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定增长工作中,一直将自身定位为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共克时艰的“同路人”、创新发展的“好伙伴”。
雨花台区主动服务、全程服务、精准服务,帮助企业明确复工要求、具备复工条件、顺利复工复产。
溧水区落实低风险地区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求,强化工作调度,全力以赴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和重大项目推进。
浦口开发区各招商小组,通过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接洽、对接企业百余家,通过“云签约”等方式提前完成一季度“开门红”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各区还在全市稳企、惠企政策的基础上“追加投资”,并且“干货”满满——
建邺区发布支持企业抗击疫情稳定发展的九条措施,包括设立5000万元抗疫扶持专项资金、10亿元纾困和发展基金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江宁区发布“支持制造业企业复工八条措施”,帮助制造业企业安全复工。“江宁八条”包括免费组织“点对点”包车返宁,免费提供定量口罩,给予招工奖励,给予稳岗奖励等,受到企业的欢迎。
为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市各相关部门提前做了各项准备——
市发改委加大防疫物资筹集力度,优化市场供给;狠抓各项稳企、惠企政策和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加快复苏、稳定向好。
市卫健委强化突发疫情事件应对,规范新发病例的诊断流程,切实将疫情危害降到最低。
市工信系统联合各区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组建了近千人的企业联络员队伍“驻企办公”。
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各园区更是拿出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管用”的措施——
2月16日上午,乐金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委托承运的返岗直通车,从南京长途汽车客运集团发出,赴异地接员工返工返岗。
2月22日晚,一架从云南昆明飞来的航班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这是我市首架“复工包机”。
2月23日,高铁G9425的8号车厢带着来自徐州、宿州等地的75名复工人员返宁。长安马自达汽车公司员工张连连很是激动,“终于回来了,万万没想到还是‘包高铁’回来的!”
“包大巴”“包高铁”“包飞机”复工!
各园区员工在返岗,全市越来越多的职工也已经重回办公室、重回工作台,南京因为他们的到来,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自奋蹄”追赶,努力在“两个战场”夺取“双胜利”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做好本单位疫情防控的责任主体。
全市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启动以来,各责任主体加强人员和生产办公场所管理,调整优化生产流程和经营策略,“不用扬鞭自奋蹄”,努力实现企业稳定发展。
南钢党委要求党员干部战斗在一线,做到办法到位、吃苦到位、实效到位,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进而保供保产保销保运,筑防控“铜墙铁壁”,做发展“钢铁长城”。今年1—3月,南钢实现营收354亿元,同比增长5.6%;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3.5%;国际贸易出口走船21.2万吨,同比增长147%。
金陵石化是石油化工“国家队”,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困难和挑战,公司总经理周立伟表示,他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确保在措施到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做到能复尽复、能产尽产、能开尽开。目前,公司员工已全部到岗,停工装置恢复正常运行,重点项目施工有序开展,生产经营保持平稳有序。
苏宁控股集团是我市民营企业的“标杆”,集团党委书记、苏宁易购集团副总裁王哲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苏宁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全渠道、全场景布局的优势,开展生产自救工作。疫情期间,无论是苏宁易购的在线业务、家乐福的“到家”业务,还是苏宁小店的“到店”业务,都取得了逆市增长的成绩。与此同时,苏宁员工全员在线,利用各类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在线直播、社群营销等举措,推动了离店销售,主动为苏宁线上线下平台引流带货,实现了线上增长。
疫情发生后,在市、区和开发区的支持下,位于江宁开发区的上汽大众汽车南京分公司的复工难题一个一个被解决,分公司高级经理杨坚说,公司已于2月26日起正式复工,产能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线1小时能够下线63辆汽车,两辆车“出厂间隔”不到1分钟。
华为南京研究所共有员工约1.1万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存在巨大挑战。市委主要领导现场部署指导,并抽调公安、卫健、应急等人员入驻华为园区,指导帮助华为园区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总经理张春雷说,2月份,华为公司全员已打卡上班,在严防输入性疫情的同时,公司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研发与发布;华为将落实和推进与南京的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加大在南京的投入。
……
春去夏来,又是一番好光景!热情似火,正是扬帆奋进时!
发展面前,我市企业家表示,决不能因为疫情干扰就对全年目标打折扣,决不能因为遭遇困难就退缩不前!
市委市政府,各区、各系统、各板块,正和全市企业一道,以必胜的信心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以积极的举措推动企业疫情防控、复工达产、扩大销售,确保“两个战场”实现“双胜利”,确保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健
专家点评
政策好服务优,企业兴市场振
张为付(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疫情冲击下的市场活动,除了面临供应链断裂、生产链停滞、消费链收缩等外在影响,还面临新冠病毒阴霾笼罩下的社交恐慌和信心不足等内在情绪影响。在市场主体出现集中式突发性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政府扶持和介入有利于缩短经济周期低谷阶段,加快经济社会复苏。疫情防控期间,南京各级政府科学研判、精准施策、重点帮扶,促进规上企业率先复工复产,不仅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物资需要,同时也向公众传递了战胜疫情的决心。
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南京承担着本市生产生活和防控疫情物资需求的现实责任,同时担负着为全省经济发展树立表率的“领头羊”角色。各级政府及时出台各项措施,各类企业抢工复产,体现了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极大提升了生产主体恢复正常业务的信心。“企业活,则市场兴;市场兴,而经济盛。”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前行。可以说,南京各级政府的政策先行可谓恰逢其时、利市利民。
促进经济社会常态化发展,政府部门的实际行动更加能够起到带动作用,南京各级官员迅速行动,身先士卒,提振了消费者的信心,营造了市场重回正常轨道的舆论氛围。普通民众的信心不足一方面来源于前期疫情流行形势下集中性病毒传染报道的集体恐慌,另一方面来源于疫情防控情况下的居家隔离和减少外出的实际需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首先要缓解的就是普通民众的恐慌情绪,回归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政府官员率先走上街头,进入店内躬身消费、亲自购买,向人民传递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无限信心,引领大众回归正常消费需求。以税费减免、发放消费券等为代表的“真金白银”措施,则凸显了公共政策的杠杆作用,对市场提振信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还是秩序回归阶段,有为政府和公有制经济始终发挥着带头冲锋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有危难之时都扮演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角色。当前背景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关键靠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紧跟服务。南京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积极动员、扎实肯干的奉献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先锋模范作用和为国为民的情怀。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南京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定然能够率先走出疫情阴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