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特别强调,“对贵州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主要的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安顺市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在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使命感,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奋力决战,连战连捷,全市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43.83万人减少到2019年末的1.82万人,减贫42.0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3%,涌现了“塘约经验”“大坝模式”“兵支书”等一批先进典型,获得国家领导人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市六个贫困县(区)中,五个已实现脱贫摘帽,紫云自治县拟于今年脱贫摘帽,困扰安顺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地解决。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对安顺而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脱贫攻坚各领域、全过程,打赢脱贫攻坚最后的歼灭战,按时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要扛牢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脱贫攻坚战是民生责任,更是政治责任,是相对落后地区第一民生工程,更是我们全面小康路上的头等大事。安顺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通过构建四大体系全面推动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一是完善“四位一体”的指挥体系。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县级脱贫攻坚指挥部、乡级扶贫工作站、村级扶贫工作室的作用,市、县、乡、村“四位一体”脱贫攻坚指挥体系调度迅捷、运转流畅、反应灵敏,严密的作战指挥调度体系不断成型。二是完善“三队联动”的作战体系。聚焦“按时打赢”,选派地厅级和县处级领导组成“特战队”。聚焦“精准选派”,按照“因村派人”的要求,全市共精准选派380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形成脱贫攻坚的“尖刀队”。聚焦“脱贫摘帽”,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紫云自治县脱贫攻坚市级指挥部,委派厅级、副县级及优秀年轻干部25名,从已脱贫县选派精兵强将60名,形成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特遣队”,常驻帮扶督导未脱贫摘帽县。三是完善“二三四五”督战体系。通过发挥脱贫攻坚督查队、纪委监委暗访督导组“两支督战队伍”的力量,形成全方位发现问题、全过程纠偏提醒、全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三维度督战”格局,构建了专项督查组、业务指导组、东西部扶贫协作专班、深度贫困专班“四位一体”的帮扶督导体系,明确了党委书记经常性调研督查、县区自行普查、交叉督查、巡查回访、联合查办的“五层督查”工作重点,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问题和短板的解决,及时查处了脱贫攻坚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四是完善“赏罚分明”的奖惩体系。对包括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在内的帮扶干部进行严格考核验收,将干部帮扶成效与个人及派出单位年终奖挂钩,完不成任务的部分或全额扣除。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干部,将19名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提拔交流到重要岗位。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要坚决补齐民生短板。着眼于精准施策,安顺市始终把补短板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有效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一是围绕“双治双扶”,强化教育保障。围绕“治贫治愚、扶智扶志”,强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全面落实“七长”责任制和“控辍保学”工作制度,实现全市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动态“清零”。按照“应助尽助、精准资助”的要求,建立了从学前到高校的学生资助全覆盖体系,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188万人次。二是围绕“三个目标”,强化医疗健康保障。紧盯医疗服务机构“三建成”、医疗服务人员“三合格”、医疗服务能力“三达标”的全省健康扶贫“三个三”目标任务,建成乡(镇、街道办)卫生院80个,80个卫生院均建有中医馆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有合格村卫生室并配备合格村医。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贫困人口医疗保障覆盖率100%。三是围绕“五个体系”,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在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基层党建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就业及其子女就学等问题。目前,安顺市提前一年完成全市“十三五”规划8.2万人搬迁任务,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四是围绕“三个责任”,强化饮水安全保障。2016年,水利部、省人民政府将安顺市列为省部共建安顺石漠化片区水利精准扶贫示范区。安顺市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重点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强化水质检查和提升,“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村村有安全用水”目标基本实现,累计解决农村37.6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4万人,受益人口达133.9万人。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要实现农村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确保可持续是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安顺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着力通过抓好“五强化”“五促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强化产业革命,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坚持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的“四个一”模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构建政府推动、领衔带动、部门联动、金融助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六动”工作机制,选择基础好、效益高、见效快的蔬菜、茶、食用菌、辣椒、金刺梨、中药材、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九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131个坝区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实行“坝长”“段长”负责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普定县短短两年时间韭黄种植从1600亩发展到10万亩,成为全国韭黄种植第一县;西秀区、平坝区联合建成全省首个万亩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建成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3个全省十大蔬菜基地县。2020年,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和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被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纳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二是强化生态保护,促进乡村生态宜居。安顺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全域美、生活美、生态美、乡风美、和谐美“五美”思路,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道路硬化、村寨绿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四化”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塘约村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创建全国美丽乡村7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30个、市级示范村136个,涌现出大坝村、小河湾村、高荡村等一批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示范效应明显的样板典型。三是强化创建引领,促进乡村乡风文明。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弘扬“好家训、好家风”活动,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群众组织,有效净化农村滥办酒席、不赡养老人等不良社会风气,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9个、全省文明村镇34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省文明家庭14户。四是强化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安顺市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乡村治理。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塘约村成为中宣部《党建》杂志社联系点。西秀区大坝村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安顺建立发展“兵支书”,推动退役军人村干部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要求在全国推广。五是强化补齐短板,促进乡村生活富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加快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卫生室、图书室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力度。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96元,同比增长10.5%。通过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积累壮大,全面消灭了“空壳村”,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300万安顺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安顺市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为全国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安顺力量。
(作者系贵州省安顺市委书记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