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三角新图景孕育新动能

2020年06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6月4日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跨界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了解《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多少新变化。《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共识”全面转向“共建”,多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尤其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后,长三角区域一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打通断头路 加密高铁网

东航路,位于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省界,全长仅2.43公里。“别看路不长,意义却很大。”上海青浦区建管委副主任耿伟荣告诉记者,打通这条路,不仅能加强上海与江苏的联系,而且能疏解G50沪渝高速公路、沪青平公路的交通运输压力,提升示范区对外交通辐射能力。目前,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0%,预计该路段于今年9月底完成施工。

交通便利是区域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之一。记者了解到,20186月份,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框架协议》,首批梳理出的17条省界断头路中涉及沪苏省界的就有6条。既要打通“断头路”,又要加密高铁网。53010时,一列C3816次动车组列车从上海站始发,沿着京沪、通沪铁路,跨越长江,驶向南通方向。“这是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联调联试工作结束,转入试运营阶段后从上海站发出的首趟试运行列车。”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通沪铁路开通后,使苏州所辖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市同时接入长三角铁路网,也让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径路“曲线变直线”,增强了上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高铁成网运营优势满足沿线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带动形成了0.5小时到3小时城际交通圈,促进了“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2020年长三角铁路建设继续“高歌猛进”,建设投资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全年下达投资计划870.33亿元,计划开通新线里程超过1000公里。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表示,在路网联通之际,长三角以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方式,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新机制,要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同时,也要率先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数据多跑路 项目好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让在线经济成为亮点,“云会议”“云招商”“云办事”成为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常态化模式。“我们公司总部在上海,之前在浙江嘉善县有一家分公司,现在想在嘉善再成立一家分公司,听说在这里的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最多跑一次’,就来这里办理了。”在浙江嘉善县政务数据办的办事大厅,上海捷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杨小燕告诉记者,以前设立分公司要跑好几次,现在只需要在网上上传公司营业执照等资料就可以了。“专窗有17项个人事务、30项法人事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正在值班的嘉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许可科科员毛一帆说。

让数据多跑路,在长三角已经成为共识。在上海青浦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大数据治理平台展示沙盘前,记者看到示范区的区域人口密度、产业分布、交通路网等信息被分为8类,直观地展现在显示屏上。“如何打破区域行政边际,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唯有数据可以做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刘伟告诉记者,通过数据分析,示范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和城市环境设施主要集中在三地原有的中心城区,配套设施比较完备。但是位于示范区内的先行启动区,反而成了薄弱环节,根据这些数据,管理部门得以开展有效规划,真正利用大数据补齐短板。

网上办事便捷,数据流通顺畅,正在将长三角区域要素密切联系起来。在江苏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建设工地上,公司董事长骆薇薇告诉记者:“公司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8英寸氮化镓生产基地,公司之所以落户这里,就是因为苏州是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条完备。”

在安徽合肥,国际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同步在上海和合肥展开机构布局已传为佳话。“在成本压力和扩大生产需求都增加的情况下,联合利华早已开始战略转移,即把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从上海转到合肥,把上海的机构升级为地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说。合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朱胜利也表示:“合肥正与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发展,这既是《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更是提升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截至目前,沪苏浙皖已开始部署实施“四城同创”和“多组团联创”,即支持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加强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组团联创”。

“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以来,各类市场主体高度关注示范区建设。”张忠伟告诉记者:“华为、阿里巴巴、普华永道、长江三峡集团、中交集团、长江联合集团及各大金融机构等都主动对接执委会交流探讨、洽谈项目,主动到两区一县对接项目的企业络绎不绝。目前,示范区正在抓紧筹备示范区开发者大会,让市场各方力量都能找到参与的机会。”

举起“生态旗” 打好“绿色牌”

沿着浙江湖州太湖路,10分钟左右就能从繁华的市区抵达南太湖边,这里也成为湖州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坐拥65公里太湖岸线,湖州人从未像今天这样亲近太湖。“如今,湖州的绿色智造、绿色金融风生水起,已经打出了绿色发展的品牌。”在南太湖畔工作了24年的原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局副局长李东民回忆说,多年来当地先后拒绝、清退了一大批不符合规划要求和长远发展的项目,累计回收项目用地2000余亩,同时聘请国内规划、旅游、环境、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常年把脉区域规划和项目准入。

“生态旗”,打“绿色牌”,在发展中保护绿色,在绿色中实现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的一层“底色”。在上海黄浦江两岸,城市的人文与自然、百年沧桑与摩登时尚在这里相互交织。随着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将基本实现贯通开放,上海从“工业锈带”演变成了“生活秀带”。

在江苏吴江区太浦河畔,“这里沿河已经清除了十几家小企业,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沈晓华告诉记者,这里河道遍布,流域涉及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江苏吴江。“201910月份,我们三地面对河道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机制,开始实行三地联合河长制,终于破解了以前‘各扫门前雪’的局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太浦河河面平缓,远处有载货的江轮来来往往。河边竖着一块联合河长公示牌,标注着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区、镇、村三级联合河长的姓名、工作职责,还有监督电话。“由于水面率有20%,怎样把水系、古镇做好,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核心命题。”张忠伟表示,未来的示范区将是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蓝图已经绘就,梦想正在变为现实,记者行走在长三角地区,看到这里绿色的底色更重、发展的亮色更炫、江南水乡的特色更浓。“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围绕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和公共信用8个方面创新内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示范区支持政策等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呼之欲出。”谈及未来,张忠伟很有自信。

经济日报  202064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