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江流域全面禁捕要下好“三步棋”

2020年06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6月8日

按照国务院部署,2021年元旦前,长江流域将实现全面禁捕,开启长江“十年禁渔”。这是保护长江、推动长江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目前,长江退捕工作正在按进度推进。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率先实现全面禁捕,上海市全域、重庆市主城区等水域实现了全面退捕;5.69万艘渔船完成退捕补偿、证书回收、船网拆解,约12.8万名退捕渔民通过就业服务、生活补助、医疗社保得到妥善安置;通过长江流域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行动,长江口等重点水域非法捕捞行为得到遏制。

长江禁捕直接涉及“一江、两湖、七河”,包括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长江禁捕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今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还剩半年多的时间,面临不少困难。当务之急要细化配套措施,落实禁捕退捕、转产安置、生计保障等重点工作,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

应当看到,长江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保障不仅是产业转型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系统工程。在长江流域的11个省市中,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安徽5省,退捕任务量占全流域的80%以上。面对艰巨的任务,更要加大攻坚力度,将长江禁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及河长制、湖长制考核体系,压实相关县市主体责任,把任务细化到乡到村,把政策落实到船到户,具体要下好“三步棋”。

第一步要确保退捕渔船和渔民基础信息全面准确。要以合法持证捕捞渔船数量为基准,全面核查渔船渔民基本情况,做好补助对象资格认定、条件核实等工作,做到精准识别、公开透明。及时将渔民享受退捕补偿、安置保障、帮扶救助等情况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摸清查准退捕渔民的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转产去向、帮扶需求等,确保数据全面准确,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第二步要加快推进退捕渔船回收处置。各地要明确已退捕、待退捕等各类渔船名录,及时组织收回退捕渔船,加快推进渔船退捕工作。对已退捕的渔船,要严格按照规定,收回捕捞许可证和渔船,尽快发放补助资金,及时销毁捕捞网具、拆解渔船。此外,除“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外,要统筹一些省内重点河流、湖泊等“其他水域”禁捕工作,逐步取消以天然渔业资源为捕捞对象的生产行为。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要妥善做好渔民转产安置,这也关乎禁捕退捕成败。要针对渔民年龄层次、就业技能等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确保渔民上岸有出路有收入。要将退捕渔民全面纳入各类技能培训范围和职业介绍服务,重点培训适合渔民特点的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帮助开辟就业创业门路。支持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等,带动退捕渔民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加工、生态增殖渔业、休闲旅游等,拓宽转产转业渠道。

在实际工作中,全国近30万名退捕渔民中不乏各类困难群体,他们难以依靠自身来维持生计。对就业困难的渔民,要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要通过政府补贴、补缴的方式,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对生活特别困难、患病、无再就业能力的渔民,要加大救助力度,与扶贫、低保相衔接。

湖南:精准识别渔民 有序回收渔具

近日,2020年洞庭湖“清湖行动”在湖南岳阳启动,岳阳、常德、益阳及16个县市区调集12艘船艇采取集中巡护执法,对东、南、西洞庭湖全水域实施为期12天巡察,按照“非法网具一律拆除、涉渔‘三无’船舶一律扣押拆解、非法捕捞渔船一律扣港查处、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要求,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等行为,全面清理整治禁用渔具和非法捕捞渔船,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湖南是内陆渔业大省,也是禁捕退捕大省。今年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南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通告》发布,当日零时起湖南省4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涉及46个县市区;自202111日零时起,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将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涉及32个县市区,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省委、省政府成立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效发展。

精准识别退捕渔民身份,是完成退捕任务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捕捞渔民基本情况摸底调查方案》,湖南明确了持证专业渔民、无证专业渔民、持证兼业渔民、无证兼业渔民的政策界线,建立了精准识别的标准。通过摸底调查、“回头看”和精准复核三轮比对审核,全省共核定专业渔民10349户、渔船14976艘;持证兼业渔民9185户、渔船12067艘;无证兼业渔民23779户、渔船27297艘。20201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下达全省退捕任务清单,共需退出渔民19534户,渔船27043艘,并在长江办渔船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建档立卡。“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渔民,所以现在禁渔了还是会有点难过。但我们相信政府相信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渔民顺利‘上岸’。”2019115日,湖南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渔具回收暨协议签订现场会在益阳市资阳区举办,当地渔民代表刘民安自愿提交了退出捕捞业申请书,上交了渔船牌照和渔具,并签下退捕协议书。

“船网回收拆解是促进渔民离水上岸的关键环节,也是湖南禁捕退捕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渔船网具回收拆解工作围绕4个方面进行,即“收什么”,对专业渔民和持证兼业渔民,统一回收渔船网具、船舶证书和渔船牌照;“如何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退捕渔民的捕捞渔船网具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如何补”,根据公示结果与渔民签订协议,统一发放补偿资金;“如何拆”,由政府采购的专业拆解机构拆解回收的渔船,并做好环保和安全事故防范工作,确保工作推进有序、渔民利益保障有力。

10年禁渔休养生息,也让漂泊的渔民迎来了新生活。家住益阳市资阳区清水潭村的蔡朝辉、臧雪兰夫妻二人在洞庭湖捕鱼30余年,是资阳区最后一户上岸渔民。20191220日,夫妻俩撒下最后一张网。“昼夜颠倒的生活模式,经济不稳定的状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捕鱼这个行业真的太辛苦,我们也不愿让后代干这行。”臧雪兰说,在上交所有渔具渔船后,他们得到了五万元补贴。蔡朝辉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夫妻俩分别参加了家政和河道保洁培训。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湖南出台了7个方面的保障政策和措施,对退捕渔民坚持市场就业与政策帮扶就业相结合,采取“送服务、送培训、送政策、送岗位”等措施,分类精准施策,引导退捕渔民转产安置,退捕专业渔民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财政资金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方式入保。目前,湖南转产就业和社保政策已启动实施,湖南省财政厅已下拨中央和省级用于退捕渔民船网回收处置、转产转业、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困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补助资金16.92亿元,其中省财政配套资金1.65亿元。岳阳市组建“护渔员”队伍,拓宽渔民转产就业渠道,岳阳县、君山区和南湖新区率先聘用退捕渔民60人成为“护渔员”,本年度计划将“护渔员”队伍发展至180人。

截至520日,湖南78个退捕任务县市区已完成签订退捕协议15874户,完成率81%;回收捕捞权证14768本,完成率85%;渔船回收拆解21031艘,完成率78%,将在年底前全面完成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任务。

江西:加大执法力度 整治违法捕捞

“空前严格”的禁捕方案为长江摆脱“无鱼”的窘境带来了希望,许多渔民听从当地政府的安排销毁船只、转产转业,但也有渔民转入“地下”,与执法部门“斗智斗勇”,偷捕、私设暗网和地笼的现象时有发生。禁捕能否禁得住,不仅关系到长江生态治理的成败,还是对当地执法部门管理水平的考验。面对违法捕捞,水上执法部门有哪些应对之策?519日,记者来到江西九江长江岸线,近距离了解水上执法情况。九江彭泽县位于江西最北部,隔长江与安徽望江县、东至县相望,长江岸线约46.5公里,地理位置特殊,打击违法捕捞行为的难度大。201810月,彭泽县通过整合渔政局、海事局、河道局和水上公安等9个水上相关部门的力量,成立了水上综合执法中心。目前,水上综合执法中心保持每天至少8人值班,同时还配备了8艘巡逻艇,工作人员可以开展常态化巡逻。

“过去渔政部门人手不足,加上各个部门分散办公,从接到举报到赶到事发地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导致经常扑空。”彭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海清说,组建水上综合执法中心后,建立了常态化的巡逻和快速处置机制,今年已经进行了120多次联合执法,每次至少有6个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处理举报的效率从过去一个半小时提高到目前的15分钟。截至目前,今年还没发现违法捕捞行为。

除了建立常态化的巡逻和快速处置机制,彭泽县水上综合执法中心还在违法捕捞行为多发地点设立了执法驻守点,棉船镇位于长江冲积岛上,四面环水、河网密布,鱼类资源丰富,成为违法捕捞的多发地。为了做好岛上的禁捕工作,水上执法中心在棉船镇成立了驻守点,安排渔政局、河道局和水利局共7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巡逻。此外,彭泽水上综合执法中心还与隔江相望的望江县渔政管理部门开展合作,实现不分水域、信息互通,提高打击违法捕捞的效率。

通过整合各部门力量成立水上综合执法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执法部门人手、设备不足问题,但九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依靠行政执法队伍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杜绝违法捕捞现象。因而,公益组织的踊跃参与,弥补了行政执法队伍人手不足的短板。今年50岁的杨法林是九江濂溪区人,17岁开始打鱼,2017年加入了江豚保护志愿者协会,并于今年1月份受聘为护渔人,每月有2500元工资。杨法林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一网能捞四五百斤鱼,一天能挣上千元。但后来鱼越来越少,一网下去一斤鱼都打不上来是常事,渔民的收益大不如前。有的渔民为了增加收益,制作了被称为“迷魂阵”的渔网,这种网不仅网眼小,而且大网叠小网,大鱼小鱼一网打尽,严重破坏鱼类的繁衍环境。

迫于打鱼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渔民主动“洗脚上岸”,有的去工厂实现了从渔民向工人的转型,有的跟杨法林一样成了护渔人。依靠对水域的熟悉,杨法林和他的朋友们经常于夜间穿梭在长江和鄱阳湖流域,搜寻渔民布置的渔网和地笼,发现有违法捕捞的情况及时出面阻止并向渔政部门汇报。

执法部门在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同时,也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捕捞的行为,如果举报属实,可以获得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奖励。活跃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众多护渔志愿者和群众成了水上执法人员的“千里眼”“顺风耳”,不但违法捕捞的现象少了,而且私布渔网、地笼的现象也少了。“禁捕退捕期间,严禁一切捕捞行为,违法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519日,濂溪区水上综合执法中心的工作人员正一边操纵无人机一边向渔船喊话。濂溪区公安局水警大队大队长陈申进说,无人机主要起威慑作用,巡逻艇无法到达的地方,可以通过无人机拍照取证。除了无人机,濂溪区还在管辖水域安装了19个监控摄像头,实现了24小时监控。

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的使用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加强了河道监管力度。但记者也注意到,因为价格高,无人机与监控摄像头并没有全面普及,大部分水域还是主要依靠人力管控。“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技术增强执法监管效能,确保退捕水域执法监管落实到位。”吴海清说。

重庆:“转业”不丢老本行

5月末的一个清晨,阳光洒下,长江江面上的薄雾渐渐消散。“今天天气不错!”57岁的刘加祥早早来到了重庆涪陵清漂码头,驾驶着一艘打捞船出发了。刘加祥是涪陵区南沱镇土生土长的渔民,在长江上打鱼40多年。去年,得知长江流域即将退捕禁渔后,他上交渔船“洗脚上岸”,应聘加入到涪陵区长江清漂队,负责驾驶清漂船。“每天都是早上7点出发,晚上7点收工。”刘加祥说,除了汛期和暴雨后,日常保洁期在长江江面上几乎看不到垃圾,水环境越来越好。“看到母亲河变干净,自己打心眼儿里高兴。”刘加祥说。

“打了一辈子鱼,我们对长江有感情。”刘加祥说,以前长江里的鱼种类很多,打鱼效益也好,现在鱼少了收益也一年不如一年,再不保护长江的资源真不行了。“虽说不能打鱼了,但我也想护江、护鱼,为子孙造福。”

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境内长江流程77公里、乌江流程33公里,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天然水域面积26.8万亩。全长127公里的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涪陵就占了70公里。

“去年,涪陵区成立了长江流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长江流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并组织召开了退捕转产工作动员会,截至201911月,涪陵全区421艘捕渔船与101艘捕捞辅助船全部报废拆解,935名捕捞渔业船员全部退捕上岸。”涪陵区水产渔政站站长刘顺科告诉记者,今年11日,涪陵区天然水域全面禁渔正式启动,禁渔区涵盖区境内长江、乌江干流及其河汊及渠溪河等12条重要支流水域。

与刘加祥一样,不少渔民上岸后干的还是跟鱼打交道的活。“其实,我现在也算是‘渔民’,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祖辈都是渔民,自小就生活在渔船上的张朝明跟鱼打了一辈子交道,退捕后,50岁的他在涪陵城区开了一家面积18平方米的门店卖鱼。跟以往不同的是,张朝明现在卖的不再是江鱼,而是草鱼、鲢鱼、青鱼等水库生态鱼。“长江全面禁捕后,水库生态鱼生意越来越火。”张朝明笑着说,自己卖的鱼都是从周边区县和邻近省份进货,一天能卖出100多斤。

对于未来,张朝明也有自己的打算。“将来,如果生意做得好的话,考虑自己承包个鱼塘,学习一些养殖技术,一边养鱼,一边将垂钓等休闲渔业发展起来,进一步把跟鱼有关的事业做大。”张朝明说,尽管事业刚起步,但他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渔民转产就业,涪陵区政府积极给予引导帮助。“为了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过得好,我们从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目前退捕上岸的渔民已转产就业651人。”刘顺科说,对有意愿从事休闲渔业的渔民,将会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等服务。

湖北:捕鱼人成护鱼人

526日天还没亮,谢顺友便穿着“宜昌渔政”的工作服,早早来到临江坪江段,跳上宜昌江豚协助巡护船,向下游驶去……但如今,他下江并不是为了打鱼,而是去护鱼。“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就以捕鱼为生,我父亲5兄弟都是渔民,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近40口人。”谢顺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人,家就在长江边上。“临江坪江段曾是江豚最集中的活动区域之一,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江豚明显减少。”谢顺友说。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江豚种群数量衰减,意味着长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长江生态告急。为保护长江生态,从2002年长江开始禁渔。2016年,国家将禁捕时长从3个月延长到4个月。“2008年,胭脂坝水域发现2头江豚”“2012年,胭脂坝水域监测到3头江豚”“2017年,宜昌江段监测到17头江豚”……渔政部门记录着这些可喜的变化。201811日起,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率先在湖北省实行常年禁捕,区内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全部上岸转产安置。

不做渔民了,干啥?20186月份,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联合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申请了江豚协助巡护项目,先后聘请了12名退捕转产渔民加入到协助巡护长江的工作中来,将捕鱼人转变为护鱼人,建立协助巡护员队。经过渔政部门的公开选拔,谢顺友加入了宜昌市渔业协巡队,成为一名“护豚员”。“每月有3000元工资,跟捕鱼时差不多。”谈起这份工作,谢顺友很满意:“虽然我们是业余的,但在我们的努力下,非法电鱼、捕鱼的人越来越少了。”

宜昌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共有1723艘渔船需要退捕上岸。截至目前,退捕工作已全部完成,并为上岸渔民提供了70个协助巡护岗位。除了奖补一笔资金外,宜昌市还在社保救助等方面予以扶持,为渔民提供转产专业培训,积极引导渔民转岗就业创业,有效保障渔民基本生计。为了增加收入,2016年谢顺友开始尝试在禁渔期办农家乐。由于缺乏技术,农家乐没有什么特色,生意并不好。去年下半年,谢顺友参加了宜昌市人社局举办的创业培训,并对自己的农家饭庄重装升级,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如今,农家饭庄每年为谢顺友带来的收入超过8万元。

据了解,宜昌依托全市44家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为上岸渔民提供叉车、育婴师、创业等50个专业培训,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为退捕渔民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688名退捕渔民实现就业创业。同时,宜昌还严格落实低保及临时救助政策。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退捕渔民家庭,按程序纳入城乡低保范围。

与谢顺友一样,很多渔民离船上岸,开启了新生活。洪湖是中国第7大淡水湖,过去由于大量围网养殖等原因,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016年初,当地政府对洪湖下大力气整治,“洪湖围网一亩不留,围网竹竿一根不剩,渔民全部上岸”。洪湖市政协的调研报告显示,渔民上岸安居有“四盼”:居住有房子,工作有岗位,医疗有保障,社保能落实。

洪湖市的上岸渔民有7892803人,陈玉祥就是其中一位。用购房补贴、扶贫搬迁补偿和政府收购渔船的钱,陈玉祥购置了一套128平方米的房子。老陈每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他爱人另有工作,两个孩子在小区附近的学校上学。一家人医保、社保落实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整治后的洪湖水质也明显转好,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对愿意上岸购房的渔民,我们每户补贴7万元。在此基础上,对限购面积(人均25平方米)内的再给予补贴,加上渔民补偿款,保障每户都能在岸上买得起房。”洪湖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潜江市渔政局负责人何金龙说,该市为236户渔民建起3个渔民之家,以每平方米900元的价格将房子卖给他们,确保每一户渔民通过退捕补贴能够买得起房。“市人社部门专门组织两场招聘会,422名渔民还参加了养老保险。”“嘉鱼县禁捕补偿与转产培训同步启动,通过职业培训、公益岗位等途径,解决好渔民上岸后的出路问题。”嘉鱼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六华说。

据介绍,湖北省全面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5%,长江干流湖北段、汉江干流常年禁捕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中央财政采取一次性补助与过渡期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禁捕工作给予适当支持。退捕渔民临时生活补助、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所需资金主要由各地结合现有政策资金渠道解决。目前,湖北沿江各地市已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通过资金补助、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社会保障等多种方式,做到上岸渔民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尽快帮助3.77万渔民走上岸、立住脚、谋发展。

经济日报 202068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